5月中旬,走進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陳院鎮梁樓村“魚菜共生”種養殖基地,6個魚池中魚兒不時浮出水面進食,每個魚池面積16平方米、深度2米。在魚池旁邊,種植草莓、蔬菜等,魚池的水源源不斷給蔬菜供給。
“在傳統水產養殖中,隨著魚的排泄物積累,水體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成縣漁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趙利漿介紹說,而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產養殖的水被輸送到水培種植系統,由微生物細菌將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進而被植物作為營養吸收利用。
“魚菜共生模式跳脫了土壤束縛,直接使用魚糞轉化的養分來實現純水培耕作,省水、省力,變廢為寶,是對傳統農耕技術的創新。”趙利漿說,“如果魚池使用養殖藥物會危及蔬菜生長,蔬菜種植時使用農藥化肥也會導致魚直接死亡。所以,魚菜共生是一個自循環系統,具備天然純綠色生產屬性。”
2021年,成縣漁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魚菜共生循環養殖基地,占地面積2畝,投資350萬元。將水產養殖與水培種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生態設計,達到科學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這種“魚菜共生”模式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是未來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
“魚菜共生”循環養殖基地位,位于一家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中,由成縣漁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是集水產養殖、休閑垂釣、餐飲住宿、動漫游樂和真人CS及戶外拓展訓練為一體的農業示范園。
趙利漿介紹說,除了滿足釣魚、吃魚愛好者,該合作社的產業已覆蓋周邊農戶403戶1512人,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村集體和梁樓村農民實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夢想。下一步,示范園將打造戶外婚禮基地、室外火鍋、節目演出、恐龍樂園等游樂項目,吸引游客。
成縣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是綠色生態農業生產的天賜寶地,是隴南市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素有“隴右糧倉”的美譽。近年來,成縣因時乘勢,揚優成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特色農業逐步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成縣陳院鎮鎮長馬媛媛介紹說,今年以來,該鎮主動打好城鄉融合、產業融合“兩張牌”,積極吸引各類要素和資源向該鄉村聚集,吸引城市人口生產和生活就地消費轉化,不斷推進全鎮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下一篇:浙江成立茶文化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