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廣東韶關樂昌市,30萬畝石漠化裸露山地披上了“綠衣”、樹木長勢良好,千畝巖溶地變身油茶種植基地,促進了林農增收。這是廣東科學推進荒漠化防治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縮影之一。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近年來,廣東全省石漠化總體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巖溶石漠化地區植被蓋度達83%,沙化地區植被蓋度提高到80.32%。全省沙化、石漠化土地裸露面積逐漸減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廣東開出治理“地球癌癥”的良方,持續推動沙退林進、點“石”成“金”。據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廣東將省級巖溶地區石漠綜合治理工程整合到森林碳匯造林工程項目一并實施,并開展國家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省級沿海防護林工程和高質量水源林建設等相關工程項目。
同時,廣東在沿海沙地完成造林近5.6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造林任務4.65萬畝,封山育林21.43萬畝。目前,全省沿海沙區已建立各級森林公園156處,總面積232.5萬畝,濕地公園23處,總面積7.4萬畝;營建沿海防護林帶2797公里,占全省宜林海岸線的92.2%。
近年來,廣東不斷創新機制,促進石漠化地區綠色生態惠民,積極推進廣東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和廣東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建設,創建樂昌“祖嶺模式”、英德“新群模式”、連南“萬山朝王模式”等石漠化綜合治理特色模式,打造了廣東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樣板。
2008年以來,廣東省樂昌市、乳源縣、英德市、陽山縣先后納入了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范圍。其中,樂昌市是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國家投入試點資金3000萬元,地方配套99.12萬元,對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樂昌市以良種油茶等特色種植為紐帶,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在熔巖、石灰巖地區開展油茶種植,并引進油茶產業龍頭企業,在實現石漠化治理的同時,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帶動鄉村振興發展。
作為廣東省首個國家石漠公園——廣東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經過多年的封山育林、公益林生態補償、科普宣教、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治理,目前已發展成為知名旅游景區,并帶動周邊的住宿、交通、餐飲、農特產品等方面的消費。
目前,廣東全省石漠化地區林地基本納入了省級以上公益林管理,從2018年起,實施公益林分區域差異化補償政策,將石漠化地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省級以上公益林列為特殊區域進行補償,給予較一般區域更高的補償標準。
自1999年開始,廣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以來,補償標準逐年提升,截至2023年全省累計投入省級以上公益林補償資金317億元,政策覆蓋全省44%的林業用地面積,惠及民眾560余萬戶。
為落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要求,今年廣東安排省財政資金超過30億元,用于開展全省省級以上公益林效益補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