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濕地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聚焦實驗室未來發展和科技支撐濕地保護修復謀篇布局。
濕地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全國重點實驗室2025年1月獲批建立,由國家林草局和教育部共同主管,中國林科院牽頭,北京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共建。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任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任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彭永臻、楊志峰任副主任委員。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濕地保護面臨諸多挑戰。濕地保護和修復科技水平相對滯后,一些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實驗室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明確研究方向,在濕地退化機理與修復技術、濕地關鍵生態過程及其調控機理、濕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要強化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強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的交流與合作,將科研成果及時應用到濕地保護修復實踐中。要積極參與國際濕地科學研究合作項目,加強與國際組織、國外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濕地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同時,要積極支持國際濕地公約履約,為全球濕地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實驗室的智慧平臺作用,把握好國家需求和科學探索的關系,聚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背后的科學問題,積極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關鍵突破,努力將實驗室打造成產學研一體的創新高地。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高質量做好實驗室建設運行頂層設計。要加強科技攻關和成果凝練,謀劃培育具有突破性和系統性的標志性成果。要堅持開放包容原則,統籌用好實驗室內外人才資源。要堅持各方協同聯動,匯聚實驗室高質量建設運行強大合力。牽頭單位和共建單位要加強資源統籌,做好片區管理和實體化運行工作,完善各項激勵和保障政策措施,支撐實驗室高效高質量完成科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