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從昔日漫天黃沙到如今的綠水青山——1962年建場以來,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幾代人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將荒原變成百萬畝林海,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59年來,三代塞罕壩人在這片荒原上建成百萬畝林海,栽下的樹一米一株可繞赤道12圈。從“一棵樹”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每棵樹的年輪都見證了塞罕壩的成長,記載著生態建設的進程。據統計,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萬人呼吸一年,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10倍,塞罕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塞罕壩上點將臺 孫閣供圖
從十幾萬畝殘次生林到112萬畝人工林
有人做過一項統計,在廣大攝影愛好者群體中,聽說過、到過、拍攝過塞罕壩的加起來超過70%,河北省政府原常務副省長陳立友就是其中的一員。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陳立友多次到塞罕壩拍攝照片,他用攝影家的視角評價了今天的塞罕壩林場:這里是華北地區最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區。浩瀚林海,無邊草原,清澈溪流,遍野鮮花,珍稀禽獸,藍天白云,濃郁的滿蒙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2001年,陳立友在一篇題為《有個塞罕壩真好》的文章中,用對比生動地概括塞罕壩生態建設取得的成績:林場建成后,生態環境發生可喜變化,氣溫有所升高,年降水增加113.3毫米,無霜期增加25天。塞罕壩成為一道綠色屏障,橫亙于內蒙古高原南緣,阻止了渾善達克沙漠南移,為首都固沙源;保持水土,涵養了水源。
目前,塞罕壩已成為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被贊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攝影家的天堂”。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塞罕壩帶來豐厚的生態紅利。2008年以來,有關林業專家多次成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小組,對塞罕壩的森林資源價值進行科學評測。今天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總經營面積142萬畝,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重要水源地。林場從當初僅有的十幾萬畝殘次生林發展到112萬畝人工林,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林場。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總蓄積量1012萬立方米,用不足全省1.3%的林地培育了全省10%的森林蓄積量。塞罕壩巨大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為京津地區凈化輸送清潔淡水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與建場初期相比,當地年均無霜期增加14天,大風日數減少28天,在華北地區降水量普遍減少的情況下,當地降水量反而增加100多毫米。
一把植苗鍬的技術改進寫進壩上造林史
壩上地區高寒,年均氣溫極低,加上降雨量少得可憐,一年中能夠生長植物的時間不足兩個月,許多種植物在壩上根本無法成活,就是長出嫩芽也會被突然而至的一夜寒風凍死。
如何讓樹苗活下來是困擾塞罕壩人最大的技術難題。當時的林場技術副場長張啟恩被稱為壩上科技元勛,在攻關機械造林成功后,他又組織技術人員反復探索實驗,通過嚴格控制播種覆土厚度、土壤濕度,改低床為高床,讓全光育苗填補了我國當時高寒地區育苗技術空白。
后升任河北省林業廳廳長的李興源在擔任林場苗圃技術員期間,引進樟子松種子,用雪藏種子育苗法,農家肥做底肥,成功培育出樟子松壯苗。從此,樟子松在壩上落地生根,解決了沙地、石質陽坡造林綠化樹種問題。今天國內同類地區依然效仿學習。
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抗爭,一把植苗鍬的技術改進的故事被寫進壩上造林史。
已去世的林場老科長王文錄在幾年前接受采訪時曾講過這樣一件小事:“為加快造林進度,建場初造林用的是從蘇聯引進的蔡金Ⅰ式植樹機。但壩上的立地條件和其他地區不同,引進的設備不能用,張啟恩和工人們邊干邊研究改進植苗鍬。張啟恩帶著我們創造的‘三鍬半縫隙植苗法’看似簡單,但卻比傳統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
在加快攻克高寒、沙化、干旱條件下育苗技術難題的同時,塞罕壩的老工人們對影響機械造林成活率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分析總結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將植樹機裝配了自動給水裝置,解決苗木在植樹機上失水問題;將鎮壓滾增加配重鐵,解決了栽植苗木覆土擠壓不實問題;將植苗夾增加了毛氈,解決了植苗夾傷苗問題……
沙地造林難上加難。王文錄帶領第二代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創新了沙棘帶狀密植、柳條筐客土造林等一系列新方法。這些貼著塞罕壩人汗水與心血標簽的特有治沙造林法,雖然沒有高深的理論,卻能讓樹活下來、長成材。
當人工林進入主伐期時,跡地更新造林的難題又擺在新一代技術人員面前。技術員們又摸索出“十行雙株造林”“干插縫造林”等造林新辦法。
石質陽坡成了攻堅造林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林場每年自籌資金近千萬元,采取大坑套小坑、使用大規格容器苗,采取客土、澆水、覆土防風、覆膜保水等措施,讓5萬多畝石質山坡這種難啃的硬骨頭都披上綠裝。
一系列根植于塞罕壩實際的創新舉措頗具推廣價值。塞罕壩人嚴格執行環環相扣的營造林作業流程,確立了人工林大密度初植、多次撫育利用和主伐相結合的可持續經營理念,完善了撫育間伐為主的生產體系。在生產實踐中總結了塞罕壩標志性的營林標準,走出了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經營之路。
新的塞罕壩專業技術隊伍接力傳承,以林場紀委書記、原副場長張向忠為代表的技術干部,近幾年來共完成九大類60余項科研課題,總結編寫7部專著,編制省級標準、規程7項,發表技術論文700余篇,2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
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人在高海拔地區工程造林、森林經營、防沙治沙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其中5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了樟子松引種、容器苗基質配方、森林防火技術研究等六大課題,部分成果填補世界同類研究領域的空白。
據粗略統計,1962-1984年,塞罕壩林場共造林100萬畝,總計4.8億余株,按株距1米計算可繞地球12圈;保存67.93萬畝,保存率70.7%,創全國造林保存率之最。在高寒、高海拔、半干旱、沙化嚴重等極端環境下,林場的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水平的1.58倍,林場喬木單位面積蓄積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3倍。林地肥力不斷增強,部分地區林內植被有30多種,形成喬、灌、草、地衣苔蘚相結合的立體資源結構。近28年來,撫育間伐實現直接經濟收入11億多元。
145.83億元和6億多元
今天的塞罕壩已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林場在利用資源而不破壞資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和苗木為主的多種經營,走出一條開拓創新之路。
1982年塞罕壩提前兩年完成規劃建設任務,被原林業部驗收鑒定為“兩高一低”,山川終于披上了綠裝。1983年轉入了以營林為主的新階段,探索形成了嚴格精細的科學營林體系,森林資源從此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經濟自給能力也越來越強。1993年建立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開啟森林旅游的新紀元,產業家族增添了精兵強將。2007年,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保育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生物多樣性有了更加堅強的保障。
近年來,林場在經營思路上以“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為指導,走“生態優先,營造為本,科學利用,持續發展”之路。據統計,2017年以來,林場大力推進荒山造林綠化,完成各類造林5.6萬畝,平均造林保存率95%以上,每年產出的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總價值達145.83億元。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帶動周邊區域鄉村游、農家樂、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迅速發展,年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有力推動了周邊鄉村脫貧致富。
近年來,林場把保護生態作為首要任務,經營、利用和培育并舉,造林上做加法,加大零散宜林地、石質荒山等地的造林力度。采伐上做減法,保持年采伐量不超過年增長量的1/4,確保森林資源釋放最大生態紅利。
讓塞罕壩逐步完成產業轉型,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林場領導班子和全體職工的共識。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森林資源,廣闊的草原和冷涼資源、冰雪資源以及濕地資源,林場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每年吸引游客50多萬人次,年收入超過4000萬元。通過林下造林和跡地更新等方式,培育綠化苗木基地8萬余畝,年收入千萬元,林場還啟動了營造林碳匯項目。
下一篇:早產高產“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