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國家林草局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草原司司長李擁軍、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司長李冰介紹了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苗木、草種供需保障等方面情況,表示2025年和“十五五”期間,國家林草局將重點強化草種生產推廣工作,積極扶持草種業龍頭企業發展。強化草種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科技創新,深挖企業創新潛力,更好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李擁軍說,我國是草原大國,草種質資源非常豐富,牧草種類繁多,其中具有飼用價值的牧草就有6700多種。2024年,我國各類草種產量超過7萬噸,進口草種6.62萬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草原的生態功能定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規模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對優良鄉土草種的需求不斷增加。
在中央資金支持和帶動下,各地林草部門積極推進草種繁育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并達產的生態修復用草種繁育基地面積近60萬畝,年產草種近2萬噸。已形成青海20萬畝披堿草種子、內蒙古10萬畝羊草種子等大規模優良鄉土草種擴繁基地。涌現了蒙草集團、三江集團等龍頭企業,以及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羊草小鎮等亮點項目。
李擁軍說,近期,國家林草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草種繁育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各地布局建設一批具備現代化生產水平的草種生產基地,帶動我國草種生產能力提升。預計2025年,各地草種繁育基地達產面積將增長到80萬畝以上,可用于生態修復的草種生產總量有望超過3萬噸。
李擁軍表示,總體來看,雖然我國國產草種生產供給能力有所提高,但依然不能完全滿足草原生態修復、草牧業發展和城鄉綠化的用種需要。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解決草種“卡脖子”問題,把不斷提升國產草品種培育和草種生產供給能力作為主要目標,把著力解決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鑒定評價、草品種選育、草種生產等各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發力點,有針對性地破解草種業發展難題。
李冰介紹,依托中國林科院成立了國家林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中心,系統開展林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著力發掘能夠滿足現代林草育種需求的特色資源和關鍵基因。重點對油茶、杜仲、棗、核桃、板栗、杉木、油松、馬尾松、楊樹、楸樹、沙棘等樹種重要性狀進行了深入評價。截至目前,全國已鑒定評價林草種質資源約1萬份,為林草良種選育研發和育種創新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李冰說,我國在苗木需求方面,有增有減,總體下降,并繼續呈現南北差異。“三北”地區以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為重點,對耐干旱、耐鹽堿、耐瘠薄樹種苗木,特別是灌木樹種苗木需求將持續增加。南方地區以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重點,對珍貴樹種、彩化樹種苗木的需求將持續走高。同時,全國對中小規格園林綠化樹種苗木及常規造林樹種苗木需求將大幅減少。在苗木供需匹配方面,預計2025年全國苗木需求量將穩中有降,需求量約為86億株,較2023年下降5 %左右。據統計,2024年全國育苗面積為1485萬畝,2025年可出圃苗木約為240億株左右,全國苗木供應總體充足。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共建成各級各類種子生產基地1400多處,其中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294個,省級林木良種基地485個;全國共有各類苗木生產基地21.4萬個,其中保障性苗圃67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