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一行來到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西河口鄉潘岔村,滿山種植了三四十年的油茶樹吐出新綠,春日的美好盡收眼底。
潘岔村地處大別山腳下,總面積12平方公里,全村共400戶1511人,可耕地面積1564畝,山林面積1.04萬畝,屬于典型的山區村。一直以來,面對山多地少的窘境,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油茶產業。
近年來,潘岔村多方拓寬產業發展渠道,利用林下空間種植黃精,整合荒地種植中藥材,建立瓜蔞種植基地……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可達56.1萬元。
潘岔村共有5000畝油茶林,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董小飛和潘岔村黨支部書記曹繼柱的帶領下,筆者走進一片油茶林,只見一株株黃精在林下茂盛生長。
“2021年村里嘗試在500畝油茶林下套種中藥材黃精,目前長勢喜人。黃精在模擬的野生環境下生長,具有野生黃精的藥用價值。”曹繼柱介紹。
黃精又叫雞頭黃精、黃雞菜、爪子參等,是一種適宜生長在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的植物,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用價值,在我國東北、中南地區及西北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
說起潘岔村種植黃精的緣由,除了當地適宜種植以及黃精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外,還有一個好處,以前每年油茶林都需要人工進行撫育和林間管理,村民需耗費人力和財力。村里在林下套種中藥材后進行集中管理,村民節省了自己撫育油茶林的費用。
黃精種植一般需要3年才能收獲。曹繼柱向筆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投入成本約4000元,預計一畝地收益可達1萬元。在積累了林下種植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村里整合了山坡下的閑置土地,擴大種植黃精60畝。
“我們這里地本來就少,這些山坡下的地原來種過水稻,收成不是很好,后來就慢慢荒廢長了雜草。今年整理的60畝地2月份種下了黃精小苗。”來到山坡下的一片地里,董小飛向筆者介紹。這幾天,村里利用晴好天氣,組織村民給地里的黃精去除雜草。
62歲的村民邵必霞正在地里干活。她告訴筆者,來這里務工一天,工作8小時可得100元工資。
曹繼柱說,平時用工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人。通過大力發展黃精種植,也增加了村民們的務工收入。
在村里的帶動下,部分村民也開始自發種植黃精。村民邵和玉在自家地里種植了5畝黃精,3年后預計純收入可達5萬元。目前,村里像邵和玉一樣種植黃精的農戶有十多戶。黃精種植作為潘岔村的一項特色產業正慢慢發展起來。今年,村里還準備申報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
曹繼柱表示,林下種植的黃精明年就能有收獲,會對接中藥材公司進村收購。在這片茂密的山林中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潘岔村“兩委”和工作隊充滿信心。
上一篇:山東林下經濟年產值超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