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8時,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昭關鎮同發村仙人洞山腳下,隨著村級副林長干桂義一聲吆喝,700多頭黑山羊排著整齊的隊伍從羊圈出來,沿著山間的小路往上,邊走邊吃著林間青草。在這樣一個小山村的映襯下,場面尤為壯觀。
“這里原來是一片荒山,2011年,我們通過征求民意,開展‘青山變現’,由村集體出資取得林權800余畝,在山上種植高品質樹木。”指著遠處連成片的山,干桂義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在當地林業部門的指導下,村里開始深挖林業資源優勢,謀劃林下養殖,實現鄉村振興。
2015年開始,同發村村集體引入努比亞黑山羊,采取“村集體+大戶+農戶”的方式,帶動30余戶農戶養羊,通過抱團發展,帶動村民共富。“這類黑山羊品種名貴、蛋白質含量高,銷量非常好。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80余萬元。”說話時,干桂義的笑顏滲入眼底。
巡山放羊、管理羊群、謀劃銷路……在干桂義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戶嘗到了甜頭,把精力都撲在了林下養殖上。隨著品牌效應的不斷擴大,同發村的黑山羊在含山縣內十分暢銷,還定點銷往合肥等地,供不應求。
打好“林下牌”,走穩致富路,除了村集體“群策群力”,還有林業企業的“龍頭帶動”。
步入馬鞍山市仙蹤鎮灘山熊自然村,1千多畝的桃園映入眼簾,一個個金黃色的大桃掛滿枝頭。桃樹下,成群的土雞正在覓食。“林下陰涼,雞的活動空間大,不僅可以吃蟲子、雜草,還可以吃掉落的黃桃。這樣飼養的雞不但肉好吃,還更有營養。”馬鞍山市綠營公司總經理呂德文說。
“養殖在桃樹下的雞,在吃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疏松土壤,而且雞的糞便還能作為桃樹的肥料。”在呂德文看來,利用這樣的方法改良土壤,能夠實現“林下經濟+生態循環+土壤改良”循環發展,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最高峰的時候,能養7千多只雞,每年純利潤達到20萬元左右。”呂德文高興地說,自己還多次受邀,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林下養殖技術培訓,希望將多年來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農戶,帶動大家“林下掘金”,共同走出一條生態富民路。
做好“林下經濟”文章,端牢生態金飯碗。今年以來,馬鞍山市主動走出去,學習先進地市林下經濟的典型做法與經驗,積極探索適宜本地發展的林下產業發展模式。在其過程中,該市還積極整合各類涉農涉林技術服務資源,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健全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大力推進“五綠興林·勸耕貸”融資貸款,用金融活水,為農業企業發展賦能護航。
下一步,馬鞍山市將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大林權流轉力度,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和外來投資者發展林下經濟,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多措并舉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一綠生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