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三五”,改革是林草事業發展最核心的主題。
5年來,機構改革,職能調整,林業、草原、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實行統一管理;理順體制,創新機制,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激活發展新動能;完善制度,強化支撐,高質量發展根基不斷夯實,林草事業踏著改革的節拍穩步向前。
系統重構,完善制度體系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生態保護修復的職責更加集中統一,林草部門成為生態保護修復的主體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起新的重要使命。
5年來,林草事業完成了系統性重構,全國自上而下構建了林業草原國家公園統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工作格局。
這期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成為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大明確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修正案,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憲法依據和憲法保障。
林草制度體系建設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實際問題和主要矛盾中不斷完善。
“十三五”期間,為解決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邊界不清、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中央決定由林草部門統一管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并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為保護野生動物,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為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中央決定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推動天然林、濕地保護,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為加強荒漠化防治,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林業局出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
林草各個領域的制度創新,有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時之功,更有面向未來的長久效應,推動林草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不斷發展。
改革創新,激活澎湃動力
“十三五”是全面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第一個5年。5年來,中央將林草領域改革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內容,推動實施了一系列深層次改革,激發出林草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活力。
這5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
集體林地“三權分置”和林權流轉穩步推進,28.39萬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林業,林業的“造血”機能不斷提升,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畫卷正在不斷繪就。
福建省對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進行贖買,2017年以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0.25億元贖買商品林38.6萬畝。江西省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按照每畝50元的標準給予流轉獎補。四川成都扶持林業職業經理人帶領林農開展合作經營。有的地方還探索成立“生態銀行”,代管經營林農承包林地。這些鮮活的實踐,推動集體林改創造出新鮮活力,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創造性實踐。
這5年,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從4855個整合為4297個,國有林場改革不僅僅是數量的變化。
改革后,95.5%的林場被定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長期困擾林場發展的后顧之憂徹底解除,資源監管分級實施基本建立,國有林場將主要精力轉到保護培育森林資源、修復生態系統和提供生態服務上。
各地在激發林場內生動力方面也做出很多探索。江西省實施國有林場“百場興百業、百場帶百村”行動,選擇100家國有林場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種養等特色產業。福建省開展國有林場“一場一景”建設,改建41個國有林場,免費向社會開放。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別開展“秀美林場”“壯美林場”建設,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開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自然教育等活動,增強國有林場發展活力,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綜合效益。
這5年,國有林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禁伐令”下,國有林區結束了60多年的商業采伐歷史,實現了由利用資源獲取經濟利益向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的歷史性轉變。
通過改革,國有林區實現了政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建立了新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森林資源持續穩定增長。林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2.74萬名職工得到妥善安置,職工人均年收入較改革前增長1.5萬元,職工醫療、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2020年,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掛牌成立,結束了32年由黑龍江省代管的歷史,成為國家林草局直屬國有企業,目前正在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強化支撐,筑牢發展根基
“十三五”期間,林草法治、財政、金融、科技等支撐保障能力逐步加強,為事業發展強基礎、固根本、補短板。
5年來,林業發展的根本大法——《森林法》經修訂后頒布實施,《濕地保護法》正在面向社會征求意見,《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在修訂,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正在加快制定,林草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5年來,中央林業投入保持高位運行,合計達6333億元。林業金融創新不斷突破,推出了適合林業特點的長周期、低利率開發性優惠貸款,金融部門累計貸款達1130億元。森林保險參保率全球第一,覆蓋全國26個省(區、市)。
5年來,全國取得5000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我國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充分體現“科技改變林草”。2020年,國家林草局啟動建設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搭建林草現代化管理智慧平臺;首次以“揭榜掛帥”的方式進行科研攻關,松材線蟲病防控“榜上有名”。
5年來,林草行業“放管服”改革扎實有效,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明顯減少,事中事后監管逐步加強。目前,國家林草局行政許可已實現全流程網上審批。
5年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河北塞罕壩、甘肅八步沙等重大先進典型感動中國,愛綠植綠護綠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國土綠化、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持續推進,連續多年贏得世界各方“點贊”,為全球生態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過去5年,林草事業改革創新蹄疾步穩,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為新時代林草工作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一篇:綠水青山鋪就小康底色
下一篇:安徽省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