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愿景下,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林草資源大省的四川,如何推動林草碳匯多做貢獻?
6月22日,在成都召開的“綠色中國行”——全省林草碳匯工作座談會上,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有基礎:
森林蓄積量全國第三,已實施林草碳匯造林項目17個
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森林也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陸地生態系統一半以上的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
林地面積2488.16萬公頃,全國第三;森林面積1945.84萬公頃,森林蓄積19.16億立方米,全國第三;森林覆蓋率40%;草原面積949.33萬公頃;濕地面積174.78萬公頃……省林草規劃院監測中心副主任賴長鴻說,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恰恰是我省發展林草碳匯的殷實“家底”。
作為國內較早發展林草碳匯的省份,四川已實施林草碳匯造林項目17個。擁有全國第一個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金牌認證的清潔發展機制造林再造林項目,第一個由外資企業提前支付用于造林的清潔發展機制造林項目,第一個熊貓標準碳匯造林項目。
“以前只是單純的造林或者再造林項目,現在逐步引申為包含造林,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社區扶貧等具有多重森林效應的林草碳匯項目。”賴長鴻說,這是林草碳匯與其他能源碳匯項目的最大區別和優勢,林草碳匯不僅帶來碳匯效益,還同步發揮造林綠化、生態管護效益。
有潛力:
累計碳儲量超過29億噸,開發類別多且可規模化開發
“2020年全省林地碳總量30.15億噸,每年以7000余萬噸速度增長。”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省林草局持續開展林草碳匯監測評估,科學測算林草碳匯潛力。
數據顯示,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年固定碳量7000余萬噸,累計碳儲量超過29億噸。全省可供開發造林碳匯、竹林碳匯、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土地資源分別達51萬公頃、70萬公頃、680萬公頃,全部實施碳匯項目,30年間可分別減排二氧化碳1.3億噸、1.2億噸、8.0億噸。另外,四川還有大量可供開發碳匯項目的草原和濕地資源,開發類別多且可規模化開發。尤其是三州一市及宜賓、巴中等地潛力巨大。
“碳匯項目的外沿,已從過去的森林碳匯拓展到生態碳匯、碳普惠。”四川省綠化基金會理事、高級工程師唐才富說,當前林草碳匯項目已發生諸多新變化。項目開發從公益性、社會責任性為主向商業性轉變,項目實施從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等外部資助為主向工程項目支持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轉變,項目類型從造林碳匯項目為主向森林經營性為主的多樣性項目轉變。這些轉變,同時也為林草碳匯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019年,省林草局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林草碳匯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兩大目標任務:到2022年,全省林草碳匯項目規模力爭達到1500萬畝,林草碳匯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全省林草碳匯項目總規模力爭達到3000萬畝,林草碳匯多元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細化了支持林草碳匯發展的政策措施。
根據當前面臨的林草碳匯發展新形勢新機遇,當天的座談會對四川林草碳匯行動(征求意見稿)進行了研究討論。征求意見稿著眼短期5年、中長期10年階段,提出了行動目標和重點行動和保障措施,進一步挖掘發揮四川林草碳匯的潛力。
有未來:
加強林草碳匯資源監測,創新碳匯開發機制
針對四川如何推動林草碳匯發展,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衛星數據在陸生植被固碳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西南財大能源經濟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教授陳建東說,林草碳匯產業發展,前提是做到科學準確的數據監測,要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分門別類做好碳匯資源監測。
在省環境政策規劃院能源與氣候中心主任陳明揚看來,應把林草碳匯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進行謀劃,和結合實際建設一批近零碳和零碳排放區,謀劃一批特色示范工程和項目。
唐才富坦言,目前林草碳匯項目開發面臨標準選擇、模式確定、技術支撐、資金投入等挑戰。他建議:樹立林草碳匯開發新理念,所有林地林木等資源都能開發;做好項目前期評估,從森林碳匯到生態碳匯、從碳匯到拓展項目路徑;加快制定林草碳匯行動方案,因地制宜以點帶面規范有序科學推動開發林草碳匯項目。
“人才培養也是關鍵。”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長蘇賢文建議,開展分級分層林草碳匯人才培訓,加強政府引導,成立專門核查機構,推動降低林草碳匯項目核查成本,擴大公眾參與。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在積極探索林草“碳普惠”機制,開展碳匯計量方法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碳匯計量監測,創新碳匯開發機制等方面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