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是我們黨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這一理念深刻闡明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重要性及實踐要求,讓人們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可以統籌兼顧、協同共進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踐行“兩山”理念,必須注重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這既是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客觀遵循,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要求。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生痛點、發展短板。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國高度重視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采取一系列舉措抓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修復,著力補齊短板、強化弱項。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把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開創轉型發展新路徑,形成綠富同興新樣板。
“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安吉余村,飽嘗生態環境破壞之苦后,毅然轉向以生態保護謀經濟發展。從開發礦產“賣石頭”到開發生態產品“賣風景”,再到開展生態體驗“賣生活方式”,告別礦產經濟,重造生態優勢,重構生態產業,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典范。
在貴州,多彩山水、優美環境,支撐貴州形成后發優勢。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著力推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做強做大生態與文化結合的旅游業,大力發展酒、煙、茶、藥、食品等特色產業,積極開發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好山好水好風景,興起好產業,帶來“好錢景”。
喜看余村從礦坑遍布到茶香滿谷的生態蝶變,見證貴州從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到依托生態實現經濟發展量質同升的綠色變遷,回望東北國有林區從資源危機經濟危困“兩危”走向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創業歷程,聆聽三北大地從“沙進人退”變成“綠進沙退”的治沙壯歌,我們愈加徹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定要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把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著力向生態挖潛力要生產力。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已經成為普遍共識。良好生態環境,是我們搞建設抓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許多地方把綠色生態、特色產業作為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來打造,打“生態牌”、唱“生態戲”。廣大農村地區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和綠色產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讓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就業,讓廣大林農就地就近增收致富,形成良性發展機制。一些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林業、改善生態,開展精準扶貧、推進鄉村振興,摘掉“窮帽子”,捧上“金飯碗”,吃上生態飯。這種以林興業、靠林致富,就是向生態要生產力、要財富的表現。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大力發展中藥材和林果等沙區特色產業,涌現出一批沙產業基地。該縣板橋鎮打造“河西走廊葡萄風情小鎮”,葡萄產業年總產值達2億元。“沙窩子”變成“聚寶盆”,就是向生態挖潛力、求發展的結果。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進這一轉化,應認清自己的生態優勢是什么、發展優勢在哪里。發展經濟不應該什么都干,而要做出選擇,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不適合做。要選擇對生態環境壓力較小、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發展能夠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友好型產業。要扭轉那種只抓經濟增長不顧其他各項事業發展的思路,扭轉那種為了經濟增長數字不顧一切、不計后果的做法,摒棄那種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如果為了發展經濟卻把生態環境破壞了,讓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反而消失了、被抵消了,最后還要用獲得的財富來修復生態環境,是得不償失的。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守住發展與保護兩條底線。從根本上講,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生態保護不好,最終將葬送經濟發展前景。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發展經濟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絕對限制發展經濟。實際上,抓好這兩者,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只要思想開放、思路對了,處理好保護和發展兩者關系,守住發展和保護兩條底線,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是既可以加快發展又可以守護生態的。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必須算大賬、算整體賬、算長遠賬,為全局計、為子孫謀。抓發展,既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絕對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前提在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經濟快速發展是政績、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政績。基礎在于把生態環境保護好,逐步還舊賬,杜絕欠新賬,把生態優勢培育好,把綠色發展底色鋪好,為今后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創造條件。根本在于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著力推動資源開發利用轉變方式、提高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當前,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我們要進一步打開思路、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讓生態“高顏值”換取經濟“高價值”,創造更多“點綠成金”的新奇跡,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