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迎來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省森林資源總量穩定增長、質量持續提升,自然保護地數量和紅樹林面積居全國首位、綠色富民產業遍地生花……綠水青山鋪就廣東高顏值生態答卷。據廣東省林業局透露,作為全國最“綠”省份之一,廣東省森林面積達1.44億畝,森林覆蓋率達53.39%。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廣東以高水平生態保護營造高顏值生態環境,創造高價值生態產品,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動人底色。
山上、山下、干線綠化齊頭并進
近三年來,全省上下凝心聚力、齊抓共建,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以“擴綠”厚植底色,以“興綠”提質增效,以“護綠”鞏固成果,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從“綠量”到“綠質”,廣東正以山上造林綠化重塑南粵生態版圖。全省在科學增綠上精準發力,優化重要生態區域低質低效林的林分結構,集中連片打造高品質大面積森林斑塊,持續改善林相,提升林分質量。近三年來,廣東已累計完成林分優化提升649萬畝、森林撫育提升527萬畝,因地制宜種植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特色經濟樹種2.1億株,營造5000畝以上的混交林148片,混交林比例逐步提高,多樹種、多層次的森林景觀效果逐步顯現。
從“單一綠化”到“全域提質”,廣東正以縣鎮村綠化繪就城鄉生態新畫卷。全省緊扣“百千萬工程”實施大局,協同多部門聯動發力,推動鄉村綠化在全省各地全面鋪開,連續兩年掀起縣鎮村綠化新熱潮,形成黨建引領繪綠、上下聯動增綠、社會全員添綠的良好局面。據統計,兩年來全省縣鎮村綠化種植苗木超4300萬株,城鄉大地正以更鮮活的綠色底色,書寫著“人在景中住”的幸福篇章。
從“通行脈絡”到“生態增值”,廣東正以綠色通道建設激活全域生態動能。廣東重點抓好主要交通干線沿線及重要節點綠化品質提升,深入開展綠美碧道、南粵古驛道、森林步道等建設,有效促進水網、林網、路網融合。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建設綠色通道林超4500公里,完成干線公路綠化品質提升超8000公里,打造綠美公路33條,超1000處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綠化品質得到提升,打造萬里碧道7608公里,促進形成“路在林中延、車在畫中行”的生態廊道。
從“林長垂范”到“全民共建”,廣東正以制度創新激活生態參與新動能。廣東以林長制為抓手,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積極開展“年例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建設以及“有喜事來種樹”“我為全運種棵樹”等特色活動,讓“我為廣東種棵樹”熱潮持續不斷。近三年,廣東省各級林長巡林超320萬人次,義務植樹活動場次遠超其他省份,開展各類義務植樹活動超6.89萬場次,吸引超505.7萬人次參加。
以興林富民實現綠富雙贏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移步聞香……在深圳這座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1320個公園星羅棋布,“公園即城市、城市皆公園”的人居愿景在這里落地生根。這樣的“深圳樣本”正輻射全省——近三年來,210個森林城鎮、297個森林鄉村、115個綠美古樹鄉村、123個綠美紅色鄉村及210個古樹公園次第落成,各地加快建設的綠美點也為群眾提供了更多休閑綠色開敞空間……從城市公園的“點”到鄉村綠美的“面”,廣東正在讓“500米見園、300米見綠”變成全民共享的生態福利。
近年來,全省各地堅持生態惠民,推進興林富民、綠富同興,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廣東通過創新公益林差異化補償機制,推行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機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適時調整機制,讓守護綠水青山的群眾切實受益;大力推廣種植具有較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樹種,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超3400萬畝,完成油茶新造55萬畝、低改17萬畝,積極打造油茶、竹、森林藥材、花卉苗木等八大林業產業集群,融合創新發展林業一二三產業。2024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9416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生態優勢的“溢出效應”更在消費市場持續放大。2023年、2024年連續兩屆廣東林業博覽會成為“生態產品朋友圈”的盛會;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年接待游客超2億人次,讓生態福利從“家門口”延伸至“詩和遠方”。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