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滾滾東流,經江蘇南通后入海。
南通五山濱江片區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這里曾經化工圍江、碼頭林立、岸線被占,周邊居民濱江不見江。如今,該區域7公里沿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青山綠水的新風貌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獲評江蘇省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南通是長江江蘇段432.5公里沿江林業生態建設與修復的縮影。
造林綠化刷新生態顏值
長江江蘇段實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的巨變始于2016年。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后,長江岸線省份迅速貫徹落實。
江蘇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把保護和修復境內432.5公里長江干流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切實做到“舍得”,通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濕地生態修復等手段推動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
規劃先行,謀定而后動。江蘇省四部門聯合部署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建設方案編制工作,由江蘇省林業局牽頭制定了《長江(江蘇段)兩岸造林綠化工作方案》,編制了《長江(江蘇段)兩岸造林綠化工程總體規劃》。隨后,沿江的南京、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泰州、南通8市制定市級實施方案。
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并啟動長江江蘇段造林綠化行動,并向沿江各地發出長江兩岸造林綠化的號召,連續兩年在長江邊上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分別在上游的南京、下游的南通召開現場推進會;在中游的泰興召開“共抓大保護長江江蘇段兩岸造林綠化工作會議”加以推進,沿線各地認真落實。
南京,長江入蘇第一站。全市對長江江寧段19.08公里生態環境進行系統修復,整治散亂污企業52家、8.5萬平方米,累計綠化造林1.84萬畝。濱江岸線景觀提升工程共栽植喬灌木20余萬株。以濱江綠道為紐帶,江寧還串聯起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特色景點,打造集休閑、運動、景觀于一體的濱江生態景觀。曾經灰頭土臉的濱江岸線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位于長江南岸的南京幕府山,以前采石留下了上百個宕口礦坑。當地關停礦山開采等工企單位71家,種植喬灌木283萬株,累計復綠80萬平方米,觀音景區、達摩古洞等文化景區得以恢復,“濱江明珠”再現。
泰州市24公里長江岸線主要集中在泰興市境內。泰興市委、市政府決定劃出50%的岸線進行生態化建設和改造,投資6.2億元,實施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工程,建設3.5公里的生態人文體驗區、5公里的生態田園風光區及3.5公里的生態產業融合區,累計增綠面積180萬平方米。
常州統一規劃村莊和河塘,將騰出的土地打造成8100畝生態林。新龍生態林是常州地區最大的生態林,成為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首選地。這片生態林像海綿一樣,有效防止了長江水位暴漲,成為常州18公里長江岸線的生態屏障。
2016—2021年,江蘇沿江8市全域造林115.2萬畝,栽植各類植物100余種,其中喬木60種,主要推廣應用栽培模式20個。2022年,各地沿江綠化繼續向縱深推進,沿江縣域新增造林7600畝。
如今,長江兩岸宜綠盡綠目標已經實現,沿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景觀優美、樹種多樣、結構豐富的沿江綠色景觀帶初具雛形。
沿江濕地生態明顯改善
為從根本上修復和保護長江生態,江蘇沿江各市在植樹造林護岸固土的同時,有效加強濕地保護修復。
全省各級林業部門全面落實《長江保護法》《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在實施長江干流濕地保護和退化濕地搶救性修復上,沿江各市頻出實招。
長江與淮河交匯處的揚州,是南水北調東線的源頭城市,也是江蘇實施生態大走廊的先行地區。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揚州既重視造林綠化,又重視濕地保護與恢復。全市投資31億元,搬遷691戶居民、89家企業,建成三灣濕地生態中心和三灣城市公園,成為城市的新綠肺。
鎮江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定位,不斷加大長江濕地保護力度,切實維護長江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到2022年底,全市長江沿線已建有江蘇省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縣級濕地保護小區11個、長江揚中段暗紋東方鲀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3處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長江濕地保護面積24.3萬畝、保護率70.4%。
無錫圍繞“太湖治理”核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修復,推進太湖生態保護圈、江陰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和宜興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到2022年底,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1%,初步形成了環太湖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新格局。
蘇州常熟的鐵黃沙島是長江沿岸的一個沙洲,原本規劃建設一個物流碼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長江經濟帶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后,蘇州常熟研究調整鐵黃沙島的戰略發展方向,著手打造以鐵黃
沙島長江岸線水域為主的生態經濟圈,同步推進望虞河、海洋涇、常滸河綠色廊道建設。島上通過大面積植樹造林,打造出三大生態圈和3條綠色廊道的“三橫三縱”大生態格局。
江蘇系統謀劃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在全國率先實施設區市之間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到2022年底,江蘇長江省級重要濕地名錄面積211.5萬畝,省內長江干流建成濕地公園8個、濕地保護小區64個。經初步測算,長江濕地保護面積172.5萬畝,濕地保護率從實施長江大保護之初的55.2%提高到68%。長江岸線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江豚領銜生物多樣性恢復
2月26日下午,揚州市江豚保護協會江豚觀測員在長江揚州段三江營水域常態化江豚觀測中,拍到江豚吐水的場景。揚州段水域位置特殊,與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鎮江省級豚類自然保護區相通。隨著生態轉好,現在揚州段多個水域都能穩定觀測到江豚。這是實施長江大保護的效果。
江蘇多地協同強化長江生物資源監測保護,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南京市、鎮江市協同安徽省馬鞍山市完成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制定頒布《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推動長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聯動保護。
南京市創新出臺《南京市長江江豚保護工作職責清單》,將江豚保護納入市級相關單位“三定”規定。國內首創并應用長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線綜合監測技術,實現三維立體化監測監管。近日,作為中國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單位的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發布2022年江豚監測視頻集錦,全年共監測到江豚出現1127次,“微笑天使”水中逐浪,盡顯生態之美。
鎮江市發起成立全國首個地方性長江江豚保護聯盟——鎮江市長江江豚保護聯盟,聯盟成員單位已擴容至16家。鎮江長江江豚類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觀測站被納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第一批建設的省級觀測站點,利用AI智能識別系統實現對保護區濕地生物多樣性實時監測。
經觀測考察,2021年,長江干流江蘇段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96頭左右,集中分布于南京、鎮江水域。2022年,長江江蘇段長江江豚分布范圍擴大、目擊點位增加且母子豚較多,長江江蘇段水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長江江豚適宜棲息的生態環境不斷擴大。同時印證了長江江蘇段生物物種資源密度顯著回升,生物多樣性開始恢復。
大江東流,奔騰不息。長江江蘇段水清岸綠,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生態新畫卷正在長江經濟帶上漸次展開。
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林業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必將承載更多的綠色擔當。江蘇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五新”“三主”的定位要求,縱深推進長江沿線造林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為把江蘇建成美麗中國示范省、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和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夯實生態基礎。
上一篇:生態文明城市安慶再現文化生態
下一篇: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