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3年,自然資源部先后啟動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構建第一批、第二批試點工作,浙江被選為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試點省份。紹興市上虞區作為浙江試點地區,2021年以來積極構建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價技術體系,進行物種多樣性調查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調查探索實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先行探路,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
上虞區生境多樣,包含低山丘陵、平原和灘涂濕地等多樣化地貌,形成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同時,區內民營經濟強勁、產業發展迅速,存在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求。試點圍繞這一特征展開監測,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第一批試點利用傳統地面調查方法和生態學理論、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物種層面和生態系統層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技術研究,構建了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技術體系框架。
這次試點填補了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本底空白。試點期間,利用常規地面調查方法對高等野生動植物的類型、數量、分布等內容展開調查,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實現空間展示評價,摸清了上虞區虞南生態空間的動植物本底情況。調查共記錄到原生野生動物207種,隸屬29目80科165屬,占全省總種數的21%;野生及常見栽培維管植物148科566屬1053種,分別占全省植物科、屬、種總數的63.5%、38.8%、21.6%。
為推動生物多樣性調查有效融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試點將生態系統分類、生態系統人為干擾等內容指標的構建,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內容指標深度融合,解決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體系的適用性問題,確保與調查監測任務統一協同。同時,通過統籌多學科理論知識,多維度分析展示,結合景觀多樣性分析、模型精度改進優化等方法創新,實現了生物多樣性指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生境質量等多項生態系統空間評價,進一步優化完善了生物多樣性空間分析評價指標體系。
拓展應用,構建一體化保護體系
第一批試點初步掌握了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資源現狀和種群數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數據基礎。在此基礎上,2022年~2024年自然資源部在上虞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第二批試點,對試點內容進行拓展、深化、技術優化,并構建自然資源管理業務和跨部門業務一體化應用機制。
此次試點聚焦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核心,創新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和生態保護核心區域規劃評價方法。根據《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將具有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生態極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要求,構建了嵌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生態源地—生態廊道—生境簇”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空間識別技術方法,創新了生態空間保護劃定模式,形成從點到線到面的整體性生態保護網絡和生態保護優先區評價技術框架。創建指示性物種生態環境晴雨表:通過生態環境指示物種、生物多樣性指數與生態環境評測技術的有機結合,開創性地提出了保護生物學、景觀生態學相融合的生態環境風險預測評估技術,構建了基于蜻蜓指示性物種群落多樣性指數的生態環境預測評價體系,實現低成本、快速有效地掌握生態環境污染的風險和程度。
針對傳統紙質化記錄森林植被樣地樹種信息,導致調查信息不直觀、難應用的問題,試點依托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管理系統,搭建了生物多樣性樣地樹種信息展示場景,實現樹種分布三維立體展示、樹種信息多維度統計以及樹種資料智能化查詢。
服務規劃,助力生態環境治理
調查監測成果怎樣用?
——服務國土空間規劃。試點形成了基于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價值的生態源地分級評價方法,制定了包含生態源地識別、生態廊道識別與保護優先級制定等技術的標準規范草案,具有較強的推廣性和可復用性。上虞區重要生態源地和生態保護核心區域評價成果,為上虞區自然資源部門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了生態核心區范圍參考。
——助力生態環境有效治理。試點形成了上虞區指示性物種生態環境預測評價表,有效提示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和潛在的污染風險,為上虞區生態環境部門正在進行的地表水資源質量調查分析提供了重要參考。
——支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試點形成的生境適宜性分析技術、生態廊道分析技術充分應用于上虞區生態優先地區的生物群落分析,同時成果已推廣至浙江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重要自然保護地,開展生態現狀分析,為浙江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優化構建提供重要支撐。
(作者:方露露 蔡丹陽 單位: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上虞分局)
下一篇:世界環境日:大象是“環保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