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興,則生態興。林業產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
林以種為本,種苗是助力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據統計,2024年全國育苗面積為1485萬畝,2025年可出圃苗木240億株左右,全國苗木供應總體充足。
供給能力強勁的背后,短板依然存在。苗木行業市場行情缺乏準確的參考信息,存在產銷信息不對稱、跟風種植嚴重、總量過剩但結構性供給不足等情況,亟須搭建信息共享渠道,強化供需信息引導服務。
近年來,國家林草局把林草種苗作為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相繼編制了《林草種苗“十四五”發展規劃》《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印發了《關于推進種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加快形成種苗供求信息發布制度,加速推動林草種苗數字化、信息化建設,解決制約種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總量供給嚴重過剩和結構性供給不足等突出問題。
作為數字經濟與產業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價格指數已成為林業主產區提升品牌影響力、促進產業發展的新抓手。從2022年起,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與中國經濟信息社全面推動新華·中國(合肥)苗木價格指數、林草種苗供需分析報告的定期發布工作,標志著國家級苗木價格指數體系逐步成型。
這是一次數字經濟與苗木產業深度融合的有益嘗試,也是指數研究賦能苗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探索,能夠引導廣大苗木生產經營者合理安排生產,提升苗圃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對指導行業發展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權威性。
在此影響下,各地結合本地區優勢特色苗木樹種編制價格指數,如河北木蘭圍場發布了新華·木蘭圍場針葉樹種苗木價格指數、江蘇沭陽發布了新華·沭陽花木電商價格指數等,在有效增強地域苗木產業在全國范圍的品牌影響力競爭力的同時,加快推進了指數研究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未來,隨著指數開發利用度、基礎數據采集管理能力、指數影響力等穩步提升,指數研究將從服務國家戰略、賦能企業發展、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切實發揮更加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