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拂洞庭岸,植樹正當時。3月11日,在岳陽林紙的岳陽五垸基地,該公司領導葉蒙、姚澤陽與黨員、骨干共赴第38次“綠色之約”。新植的香樟、木荷迎風舒展,見證著央企以初心為筆、汗水為墨,在新時代精心勾勒綠色發展的生態長卷。
綠色接力 賡續初心
植樹現場,黨旗飄揚,鋤鍬起落間,數百株木荷、香樟在營林示范基地安家落戶。造林實施“機械化整地+標準化造林”新模式,堅持高標準建設,著力打造現代化營林示范基地,樹立區域林業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這片綠意的源頭可溯至1987年。彼時栽下的濕地松幼苗,如今成長為岳陽林紙“林漿紙一體化”戰略的生態脊梁。38年來,從岳陽五垸到湘、鄂、贛、桂,構建起千里生態屏障,林木資產約180萬畝,為推進國土綠化、增加森林資源作出積極貢獻。面對2024年的冰雪災害,岳陽林紙創新采用“四維修復法”,通過新造林、補植更新、引種試驗、人工撫育的“組合拳”,讓受損林地重煥生機。
每年三月,該公司領導班子積極參與義務植樹,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38年的植樹活動成為“規定動作”,植綠愛綠護綠意識深入人心。
科技賦能 創新驅動
森林既是一座綠色富礦,也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該公司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用科技賦能,共建美麗中國。
在君山林業科研中心,一場“綠色革命”悄然發生。國家楊樹種質資源庫的良種繁育試驗地,“丘崗楊”在此被馴化。2025年,是岳陽林紙大規模、大面積造林之年,“丘崗楊”也首次上崗,成功實現灘涂向丘崗的生態跨越,使造林效率大幅提升;同步推進的叢生竹速生培育、耐寒桉抗凍基因改良等科研攻關,為該企業造林儲備核心動能。
產業鏈創新催生綠色裂變。岳陽林紙由木片經營業務延伸至森林認證產品鏈,將化學機械法制漿技術與林業“三剩物”應用相結合,將木材采伐、造材和加工后所剩下的邊角余料作為原材料,直接“變廢為寶”。
碳匯經濟 點綠成金
綠水青山,價值無限。岳陽林紙以林業基地為紐帶,在大力植樹造林的同時,持續推動木片、松脂等產品運輸加工發展,推動國家儲備林、碳匯林、森林精準提升等項目,不斷探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路徑,打通生態價值轉換通道,讓“綠葉子”鼓足“錢袋子”。
“每公頃森林的年固碳量約為3~7.5噸,我們正把綠色賬本變成發展賬本。”岳陽林紙碳匯專家指出,擴大森林資源對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2013年起,岳陽林紙依托大面積森林資源,開始布局碳匯全產業鏈;2021年,搭建碳匯業務開發平臺,林業碳匯項目布局拓展至多省;同時,參與全國首個林業碳匯國家標準制定——《林業碳匯項目審定和核證指南》,推動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此外,岳陽林紙推出多種新型環保產品,其中以雜木、樟木等農林三剩物為原料的精品文化用紙,推動雜木纖維資源高值化利用,為企業增利顯著;2022年,公司推出“碳中和”產品,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從洞庭湖畔到八桂大地,從傳統造紙到“碳路先鋒”,岳陽林紙用三代人的堅守證明,當綠色成為發展基因,每一鍬泥土都孕育希望,每一片新綠都通向未來,這是一場“綠色長征”,永不停歇、久久為功。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