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在北京亦莊盛大舉行。這場匯聚200余家全球企業、1500余件展品的行業盛會,不僅以100余款首發新品(數量為去年近2倍)刷新紀錄,更通過人形機器人的工業場景落地、機器人4S店的商業化探索等硬核呈現,標志著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式從“技術炫技時代”邁入“場景深耕階段”。“中國新寫實”采訪組深入三大展館(創新館、應用館、技術館),結合產業數據與實地案例,觀察到產業發展呈現出三大核心趨勢與變革邏輯,揭示機器人產業進入新階段的深層脈絡。
產業根基:技術爆發與場景深耕的共振升級
本屆大會最鮮明的變化,是機器人展示從“表演性演示”轉向“功能性驗證”,人形機器人成為這一轉型的核心載體。50家整機企業參展創歷屆之最,展品聚焦工業場景的實際應用——宇樹科技旗下全系列四足與人形機器人成焦點,工業級B2以6m/s速度、120公斤負載及-20℃至55℃環境適應性展現實力,消費級Go2輪足版、G1格斗款(憑29個關節和智能平衡算法完成拳擊連招,摔倒后數秒內自主起身)及輕量化R1(定價3.99萬元推動普惠)全面覆蓋多元場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稱具身智能核心挑戰是模型,機器人大模型臨界點或在未來3 - 5年到來。加速進化公司BoosterT1在2V2足球賽中展現動態協同能力,為倉儲分揀的多機協作提供技術范本;千尋智能的核心展品人形機器人Moz1同樣備受關注,千尋智能副總裁孫榮毅表示,其26個自由度配置,搭載全球功率密度最高一體化力控關節與國內頂尖WBC算法,負載自重比1:1,動作絲滑且適應動態環境,不僅完成串糖葫蘆等民俗動作,更在京東展位實現洗衣疊衣全流程,攻克透明物體識別等難題,跨場景能力獲央視報道,被視為具身智能商用里程碑。
新松打造的四大展區同樣聚焦具身智能技術突破,其智能類人雙臂平臺雙臂重復定位精度±0.05mm,可自主接水并融合多模態大模型交互;“松羿”輪式人形機器人集成移動與協作系統,精準抓取物品適配倉儲等場景;“松行”雙足人形機器人通過仿生與強化學習實現擬人運動,覆蓋家庭、工業場景。星動紀元攜星動L7、XHAND1、Q5等產品亮相,星動L7有55個自由度,搭配自研關節模組,能完成360度旋轉跳及分揀、掃碼,由ERA-42大模型驅動;XHAND1仿人五指靈巧手抓握力80N,掌握超千種復雜操作,成高校科研標配;星動Q5全身44個自由度,支持37種語言切換,已在商場實訓,能導購、擦鞋。
傅利葉智能的GR-3人形機器人展現技術突破,其采用柔膚軟包設計和全感交互系統,55個自由度搭配31個觸覺傳感器,續航3小時,可7×24小時連軸轉,用于社交陪伴與輔助陪護;同期展示的升級版“具身智能康復港”整合設備構建五大模塊,通過高精度靈巧手與多模態感知技術,實現康復訓練與照護一體。
星海圖首發的全球首個端到端全身控制VLA模型G-0,基于單一架構實現視覺到23個自由度關節控制的連貫運作,接收自然語言指令就能完成鋪床等復雜任務,其R1Lite輪式雙臂機器人現場演示自主鋪床,吸引眾多關注。
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負責人劉立志提到,該企業聚焦應急與特種作業,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集成聲源定位、火焰識別,可定位受困者并自動滅火,實戰可30小時作業且水炮流量大;智能消防偵察機器人搭載激光甲烷遙測儀,精準檢測泄漏濃度。眾擎機器人的PM01人形機器人以高自由度、大扭矩密度實現高動態動作,四足機械豹JS01能適應復雜地形,助力工業巡檢。卡諾普發布的“靈爍”輪式人形機器人,憑借“輪式底盤+協同雙臂”設計,感知復雜環境能力強,雙臂負載足、續航8-10小時,適用于高溫、粉塵等危險場景作業;“靈迅”融合AGV與協作機器人技術,助力焊接、分揀等場景柔性生產升級。
這種轉向并非偶然。《2025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報告顯示,工業通用操作、汽車制造分揀、電力巡檢位列前三,而家居服務僅排第九,印證了“工業優先”的產業化路徑。落地案例更具說服力:銀河通用機器人已進駐北京10家無人藥店承擔取貨任務,計劃年底擴展至100家;松延動力斬獲超2000臺訂單,服務于教育行業領操與文旅導游——這些場景共同指向一個結論: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回報的平衡,讓工業場景成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第一戰場”。
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持續領跑全球,技術與應用正形成閉環驅動。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營收近2400億元。202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7萬套,同比增長35.6%,連續12年穩居全球最大應用市場,覆蓋國民經濟71個大類、241個中類。這種增長不僅源于政策強力支持(如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占全國1/3,上半年增速近40%)。這種龐大的市場基數,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從“樣品”到“商品”的迭代土壤。
生態重構:平臺型企業與區域集群的協同破局
大會現場,機器人4S店的維修保養演示、線上商城的即時下單功能、展館走廊的mini機器狗零售,勾勒出機器人商業化的新圖景。這種“技術+渠道”的融合,背后是平臺型企業與區域產業集群的生態協同。
京東集團提出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計劃”頗具代表性:未來三年投入超百億資源,目標助力100個品牌銷售破10億、覆蓋百萬終端場景。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具身智能技術(多模態大模型、群腦協同)賦能機器人,同時依托自身零售網絡打通“技術研發-場景打磨-市場銷售”鏈路。作為京東投資企業,千尋智能與京東共建“數據-模型-應用”飛輪,借物流場景驗證技術價值;星海圖也與京東合作打造展區,入駐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構建開發者生態,其出貨量與開發者數量行業領先。這種模式解決了行業兩大痛點:一是中小企業技術落地能力不足,二是C端市場認知與產品體驗脫節。
區域層面,以北京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北京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3,上半年營收增長近40%,199種機器人已在134個場景應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介紹,北京人形正推動具身智能從“最能跑”向“最好用”躍遷,在WRC上發布具身世界模型體系、具身多模態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全自主導航系統、跨本體VLA模型等創新技術,實現復雜場景下異構多本體協同工作,開啟規模化應用新篇章。這種領先地位源于“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從六維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到整機集成,從應急救援等特種機器人到家庭服務機器人,形成覆蓋全品類、全場景的產業生態。
中外企業的同臺競技更顯生態活力。ABB、庫卡等國際巨頭展示了協作機器人與數字孿生的融合方案,埃斯頓、宇樹科技(全球首個量產四足機器人企業,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90%,獲WIPO全球獎,成唯一獲獎中國企業)等中國企業則以性價比與場景適配性突圍。卡諾普深耕15年,擁超300項專利,產品覆蓋30余國,國內六關節20kg級以下機器人出貨量第一,“機器人造機器人”模式已量產;奧比中光發布全新機器人感知產品矩陣,PulsarME450作為國內首款多模式dToF激光雷達,測距精度達毫米級,Gemini345Lg雙目3D相機適應-20°C至65°C環境,還與研華合作推視覺方案,鞏固機器人視覺領域領先地位;星動紀元產品交付超200臺,海外訂單占比50%,與禾賽合作,創始人獲獎,實力獲央視多次報道;眾擎機器人與8家企業達成零部件合作,降低關節成本,獲近10億元融資加速量產。這種競爭推動核心部件國產化率提升:微型行星滾柱絲杠、靈巧手等關鍵組件成本較2020年下降60%,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奠定基礎。
未來臨界點:從“機器人+”到人機共生的新文明奠基
本屆大會數據折射產業躍遷:全球機器人產業從2015年的技術探索期,進入2025年的規模化商用臨界點。中國以27.8%的上半年營收增速(機器人產業)成為核心引擎,但三個關鍵命題亟待破解:
成本與需求的平衡術:瑞銀證券預測,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突破200萬臺,但消費級市場爆發需5年以上技術沉淀。當前工業場景的落地,本質是通過B端規模化采購攤薄研發成本——松延動力2000臺訂單的背后,是將單臺成本從15萬元壓縮至8萬元的供應鏈優化;宇樹科技R1定價3.99萬元推動消費級市場普惠;眾擎機器人的SA02陪伴型機器人以低價突破消費級門檻,均為成本優化的典型案例。
技術倫理的邊界線:傅利葉Care-botGR-3人形機器人在康養中心的應用,引發“情感替代”爭議;多模態感知技術的成熟,也帶來隱私保護挑戰。大會期間發布的《機器人倫理白皮書》首次提出“人類主導權”原則,為技術發展劃定紅線。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博弈:中國機器人企業出海面臨雙重考驗——在歐洲需符合CE認證的安全標準,在東南亞需適配高溫高濕的作業環境。星動紀元海外訂單占比50%、卡諾普產品覆蓋30余國,均在全球化布局中積累了本土化適配經驗;反之,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也需針對工業場景的定制化需求(如3C制造的精密裝配)調整技術方案。
盡管挑戰重重,“機器人+”的時代已不可逆。當巡檢機器人替代人工進入高壓電網,當導管塑形機器人精準完成心臟手術,當四足機器人穿梭于地震廢墟救援(如中信重工的消防機器人),當人形機器人完成洗衣疊衣、鋪床等家庭任務(如千尋智能Moz1、星海圖R1Lite),機器人已從工具進化為人類能力的延伸。正如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所言:“具身智能的終極目標,不是機器模仿人,而是人機協同創造新可能。”
編后:中國新寫實視角下的產業轉折點
中國新寫實采訪組通過親歷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深刻感受到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實驗室展品”到“社會基礎設施”的質變。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沒有科幻電影的炫目光效,卻充滿“技術落地”的真實力量。從千尋智能Moz1的跨場景運作到星海圖G-0模型的復雜任務執行,從新松的智能雙臂到宇樹科技的量產四足,從傅利葉的康復護理到中信重工的應急救援,當這些機器人精準完成工業操作、服務民生需求、助力應急搶險成為日常風景時,“科技理性”與“人文溫度”共鑄的新時代正悄然到來。
機器人產業的黃金時代不在遠方,而在當下的場景深耕、成本優化與生態協同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技術躍遷、京東與產業鏈企業的協同、眾擎機器人的成本控制、卡諾普的量產模式,共同勾勒出產業化路徑;2025年的大會既是十年總結,更是“人機共生”文明的序章。未來競爭的核心在于以更貼合人性需求的設計、更低綜合成本與更開放協作生態推動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這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重新構想人類與機器共同進化的文明課題。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