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類資源種類、面積、蓄積量均居世界第一。竹產業是我國現代林業的四大產業之一,也是我國林業重點發展的十大綠色富民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倳浽诘胤娇疾鞎r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論述,并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竹產業作為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傳統產業,本身具有綠色低碳特征,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想載體,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本文聚焦竹產業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關鍵,解析竹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意義,結合我國竹產業取得的主要科技進展與成效,重點圍繞新裝備、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等方面闡述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需開展的重要工作,并提出竹產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思考建議,以期為推動竹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竹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意義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將其列為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靶沦|生產力”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目標任務提出的新概念,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是指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方式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
竹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同樣應以創新驅動,主要依托基礎科學、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對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等進行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從而提升竹產業發展效率和效益。發展竹產業新質生產力決不是忽視和放棄傳統產業,而是通過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竹產業,以科技創新拓展竹產業生產力發展路徑,最終實現竹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驅動竹產業生產力形成質的躍遷。
01迭代升級傳統竹產業的重要著力點
目前,竹產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存在資源利用不充分、裝備智能化程度低、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和發展模式創新乏力等問題,制約著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從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等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速形成竹產業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轉型升級,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竹產業生產水平躍遷、實現產業經濟增長方式深刻變革。
02培育壯大新興竹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我國政府聯合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發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相關政策的提出也為竹產業在新興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先進技術、智能裝備、創新模式等推進“以竹代塑”相關產業發展,以新產品、新業態構筑竹產業新競爭優勢,為產業提供高效能新質生產力增長點。
03前瞻布局未來竹產業的重要突破點
有序布局未來竹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選擇。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等6大方向產業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背景下,結合竹產業現有基礎和優勢資源稟賦,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顛覆性技術催生未來產業,開辟竹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竹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為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
竹產業取得的主要科技進展與成效
我國竹產業聚焦全產業鏈建設,突出創新驅動,初步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局面,年產值超過4200億元。竹產業持續壯大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鄉村振興、“雙碳”目標實現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竹子培育種植產業實現了規?;?,航天誘變等育種技術加快種質創新。我國現有竹子39屬857種,竹林面積達756萬hm2,其中材用竹林面積占比達36%,筍材兩用竹林、生態公益竹林和紙漿竹林面積占比分別為24%、19%和14%,筍用竹林和風景竹林面積占比分別為6%和1%。
二是竹加工產業建成完備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注入科技動能。竹地板、竹家具、竹漿紙、竹食品、竹生物炭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以竹代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竹生物質能源與先進功能材料等未來產業有序布局,產品體系涵蓋家居裝飾、建筑工程、交通運輸、輕工紡織、醫藥食品等多個國民經濟領域。
三是竹文旅康養產業日益壯大,竹林碳匯激活生態潛力。竹林景觀與文化、竹鄉民俗與旅游讓竹林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竹林碳匯實現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成為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需求
竹產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巨大挑戰,如產業生產模式相對傳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制約著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了形成和發展竹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的創新和升級。
01創制新裝備,提升竹產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目前,我國竹產業裝備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竹材“下山難”、加工裝備連續化、智能化水平低等問題,限制了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此,迫切需要研發突破產業裝備壁壘、激發產業革新的智能化裝備。如在采運領域,開發能夠綜合執行伐竹、去枝、集材、造材、裝卸、運輸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采運裝備,提高采運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在加工制造領域,重點研發竹筍自動化剖殼分選、竹刨花高效制備、竹束連續定量化鋪裝、竹片無限接長拼寬、徑向竹篾精準定厚剖分編織一體化、竹單元連續熱壓成型、竹原纖維無損柔化處理、竹原纖維連續紡絲等竹產業加工核心裝備,推動竹產業生產過程向連續化、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竹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堅實裝備基礎。
02突破新技術,推動竹產業可持續發展與效能提升
目前,竹產業在資源端存在優質竹種質資源短缺,制造端存在生產效率低、能源消耗高等問題,制約了竹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此,亟需研發顛覆傳統應用領域、驅動產業鏈生態創新的綠色技術。在竹種質培育領域,創新誘變育種、分子育種以及基因編輯技術,推動竹種質的創新,培育低糖無節、高強速生的超級竹品種;在竹源食品領域,側重于鮮筍生物保鮮、筍制品環保鎖鮮以及營養成分的高效提取等技術革新,促進竹源食品提質增效,推動竹源食品從傳統的小蔬菜市場向大食品領域轉型;在竹材加工領域,應專注于圓竹展平復合、圓態弧形重組、綠色低碳膠合、長效功能性防護等關鍵共性技術革新,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前沿交叉領域,加強對竹生物提取、納米仿生、增材制造等技術創新,加快竹質綠色能源、生物醫藥和綠色化學品等領域的新材料落地,為竹產業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技術引擎。
03開發新產品,提升竹產業市場競爭力與創新性
竹產業產品存在功能單一、附加值不高、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迫切需要突破常規竹產品界限,激發多元化新產品創制。在竹源食品領域,研發休閑即食性食品、竹代餐食品、液體功能性竹飲品等新產品,豐富竹源食品類別,提升竹源食品功能性和市場競爭力;在工程材領域,研發大跨重載竹集成材、高強輕質竹重組材、阻燃耐腐竹功能材等高性能竹質復合材料,推動竹工程材向裝配式建筑與交通運輸等領域延伸;在“以竹代塑”領域,研發竹原纖維、竹漿纖維、竹溶解漿纖維等竹纖維基代塑產品,為塑料行業提供綠色、可降解的替代品,減輕塑料環境污染,推動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前沿交叉領域,研發竹碳基高性能儲能、高活性吸附、高催化轉化等先進功能性竹基材料,推動竹產業在新能源和環境治理領域的延鏈發展,形成竹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
04構筑新業態,促進新興竹產業形成和全球競爭力提升
進一步推動竹產業與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竹碳匯產業、生物質先進材料等新興產業,構建產業發展新業態。通過深度融合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開辟未來材料、未來家居、未來建筑、未來食品等新領域,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創新優勢。推動竹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結合,開發竹文化旅游、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也是提升竹產業綜合價值的重要方向。構建竹資源—原料—材料—應用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推動竹產業鏈上中下游有機銜接,推進建設竹產業集群。
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考建議
0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奠定產業創新發展基礎
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推進生物育種、林業工程、材料工程、高分子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強化竹類資源分類評價、基因育種與遺傳轉化體系構建、光合生理調控與化學組分形成機制等研究,提升竹種苗繁育與專用良種培育技術水平;推進竹材細胞聚集體靶向解離、可控重組、異質重構、定向轉化等研究,拓展延伸竹產業鏈;加強竹制品強度剛度失效、屈曲疲勞破壞、承載蠕變失效等基礎材性研究,拓展竹產品應用領域,實現竹材高值、高效加工利用。
02聚焦人才定向培養,形成產業發展科技力量
政府層面,布局一批合成生物學、綠色碳科學、生物質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前沿科學中心、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現代產業學院,打造一批綠色產業園、綠色科技城等示范性重大工程,形成竹產業科技戰略力量。企業層面,探索科技人才引育新模式,不斷完善科技人才引進、使用、激勵與合理流動工作機制,推動人才生態環境現代化,讓人才“引得來”“干得好”“沉得下”“留得住”。高校層面,重點建設一批與產業相關學科專業,設立專門的竹學和竹子培育與高效利用二級學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打破產教融合壁壘,建立校企雙螺旋驅動高層次產業人才培養新機制,釋放產業人才培養矩陣新活力,著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03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創產業發展新機遇
充分發揮國際竹藤組織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竹藤技術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東道國優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引導推動竹產品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完善竹產品質量評價、產地標識管理和條形碼追溯制度,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圍繞亞太、非洲、美洲3大竹產區優勢,組建跨區域合作研究中心、聯合研究機構和國際合作示范中心,引進和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推進竹產業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打造國際竹產業創新高地。
04加大學科交叉融合,助推產業轉型重塑新格局
加速竹產業數字化轉型、信息化提升、綠色化改造與智能化應用,加速竹產業與生態碳匯、以竹代塑等新興行業,生物質先進功能材料、生物質能源材料等未來產業跨界融合,孵化竹林碳匯、生物質能源業、生物質新材料制造業等產業新業態,推動竹產業成為林業高效能新質生產力的增長點。
作者:吳義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擔任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林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林業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員,木竹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農林生物質綠色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及面上項目與課題,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授權國際、國家發明專利70余件;出版中、英文專著8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湖南光召科技獎、湖南省科學技術創新團隊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0余項。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首批“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省徐特立教育獎、湖南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記一等功)等人才稱號和榮譽,帶領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