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陜西省洋縣發現7只朱鹮。2020年,全球朱鹮種群數量增加到5000余只。
39年保護,朱鹮歸來。
最后的朱鹮
朱鹮,東方特有鳥類,存活時間超過6000萬年,被稱為鳥類“活化石”。
1977年,日本僅剩的8只朱鹮個體喪失繁育能力。1979年,在朝鮮板門店,朝鮮最后的朱鹮宣布滅絕。1981年,在蘇聯哈桑湖,當地朱鹮宣布滅絕。2005年,日本宣告本土朱鹮滅絕。中國成為找到朱鹮的最后希望。
1978年,尋找朱鹮的重任落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等5名科學家肩上。在隨后的3年時間里,他們沿著朱鹮曾分布的吉林長白山脈尋覓,途經燕山、中條山、呂梁山、大別山,始終沒有發現朱鹮的身影。隨后一再擴大尋覓范圍,北起黑龍江興凱湖,南至海南島,西自甘肅東部,東臨海岸線。行程5萬公里,走過13個省份,踏遍祖國的大半河山,仍是失望的結局。
就在科學家們一籌莫展時,奇跡出現了。1981年5月23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在陜西省洋縣姚家溝發現全球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驚羨世界。
保護路漫漫
從此,拯救朱鹮種群工作正式啟動。
1981年6月,洋縣發出“關于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鹮的緊急通知”。縣林業局成立“秦嶺一號朱鹮群體”保護小組,由劉蔭增帶領朱鹮保護站4位年輕人進駐姚家溝。他們和朱鹮生活在一起,用3年時間基本摸清了朱鹮的生態生物學習性和活動規律。
1986年9月,陜西省洋縣保護觀察站成立,負責全省朱鹮保護管理。
1988年,首個易地保護人工種群建立,“青青”“平坪”“姚姚”等6只朱鹮幼鳥送往北京飼養繁育。
1989年7月,陜西省朱鹮救護飼養中心在洋縣周家坎村啟動建設。
1992年至1995年,陜西省朱鹮保護觀察站開展朱鹮救護飼養及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攻破飼料配比、孵化技術、雛鳥成活率等環節的技術難題,成功繁殖朱鹮幼鳥3只,開創了朱鹮人工繁殖第一例。
2001年,陜西省朱鹮自然保護區成立,先后在陜西省樓觀臺、寧陜,河南省董寨,浙江省德清,以及日本、韓國等地發展朱鹮人工種群,填補了國內外人工飼養繁育朱鹮的空白。
2002年,為避免單一朱鹮種群遭受疾病威脅,陜西省對朱鹮實行異地飼養,將60只朱鹮由洋縣飼養場轉移到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并建立了樓觀臺易地保護繁育基地。多年來共繁育朱鹮400余只,現有種群規模穩定在200余只,向浙江、上海、廣東、四川等朱鹮繁育機構提供朱鹮種源68只。
從秦嶺起飛
目前,世界上僅洋縣有朱鹮野生種群,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朱鹮仍為極危級。
如何讓瀕危物種真正擺脫瀕危狀態?野放是一種重要探索。
2004年起,朱鹮野化放飛活動先后在秦嶺南北地區開展。2004年至2006年,在洋縣華陽鎮開展的人工飼養朱鹮野化放飛實驗,連續兩年成功放飛朱鹮23只,為朱鹮異地引入積累了經驗方法。
2007年5月,中國首個朱鹮再引入項目在陜西省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實施,26只朱鹮在這里放飛。
2013年7月,秦嶺以北的陜西省耀州區實施朱鹮再引入工程,在柳林林場野化放飛32只朱鹮,之后又于2015年第二次放飛30只朱鹮。截至2019年5月,野化放飛的朱鹮已繁育出第三代,野外種群數量超80只。
2014年,30只朱鹮在寶雞市千陽縣成功放歸,經受兩個冬季低溫鍛煉后,基本適應了放飛地的氣候環境。2018年、2019年,周至縣樓觀臺相繼放飛了20只朱鹮,目前野外種群近30只。
就地保護、異地飼養繁育再到野化放飛,陜西省把朱鹮從瀕危滅絕的邊緣拯救過來,全省朱鹮總數超4000只,棲息地由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5萬平方公里。通過合作,河南、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以及日本、韓國也擁有了朱鹮人工種群,形成了中日韓三大保護地共同發展態勢。
2018年5月23日,首屆朱鹮國際論壇在陜西省舉辦。朱鹮這“東方寶石”從秦嶺起飛,飛遍全國、飛向世界。
上一篇:為什么早期人類要離開非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