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油茶產業對國家糧油安全,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進口國,也是世界上油料進口大國。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糧油供給安全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實現糧油長期供需平衡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迄今已有 2300 多年的栽培和利用歷史,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90%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核心產區位于湖南衡山,產區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湖北、重慶、福建、貴州等15個省。油茶產業作為最具優勢的地方林業特色產業,2017年中國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到6550萬畝,而全國油茶平均產量只有6.8公斤/畝。如果在未來五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將現有低產油茶林全部進行改造,通過良種和豐產栽培技術應用,使油茶高產穩產提高到50公斤/畝,則中國油茶年總產量可達到500萬噸以上,占中國植物油總產量的16%左右。將大幅提高茶油在現有食用油供給中的比例,緩解日益緊張的食用油供給矛盾,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
同時,油茶產業的發展對山區農民增產增效至關重要,尤其是油茶主要分布于南方集體林區的18個省區,其產業的發展與林農增產增收息息相關。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是振興我國山區經濟,促進油茶主產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山區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
我國6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林地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破解山區群眾脫貧難題的關鍵所在。農戶種植10畝優質油茶林,穩產期每年收入可達2萬元。將油茶產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以產業之長補貧困之短,是精準脫貧的“利器”,是一個很好的扶貧產業、惠民產業,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意義!
茶油又是一種優質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 90%以上,遠高于菜油和花生油,甚至比橄欖油高出 7 個百分點,維生素 E 的含量也比橄欖油高出一倍。對于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能很好的提升國民的健康。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其作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
二、當前中國油茶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茶油的成份與橄欖油極其相似,成份間的比例還略好于橄欖油,素有“東方橄欖油”的稱號。但山茶油行業發展,遠遠落后于橄欖油的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油茶籽油的總產量高達30多萬噸,與同時期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油棕油的年產量相近。50多年后,世界其它地區的三種木本植物油的年產量都分別提高到200萬噸左右,中國的茶籽油產量才恢復到30萬噸左右。2016年茶籽油雖然增長到53.86萬噸,但與橄欖油相比,還是不可同日而語。油茶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失衡。種植-加工-銷售不匹配。種植端生產效率低,種植成本高;生產端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導致產品的附加值低;銷售端品質魚龍混雜,“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泛濫。油茶產業目前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業鏈不成熟,各種社會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高。
二是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低。品種落后、品質低、科技含量不足等等,限制了油茶高產優良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精深加工嚴重不足,標準缺失,產業附加值低。尤其是生產加工工藝比較落后,如茶油提煉技術落后,出油率低,效率低一直以來是茶油產業運作發展的弊端。這些都導致了山茶油當前產品的單一化,缺乏相應的競爭力。
三是發展模式不匹配。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民普遍缺乏油茶種植的積極性。油茶種植模式停留在傳統階段,企業通過大面積流轉農村土地,造成企業與農民之間的諸多問題產生,如茶山管理難度大,各種偷摘茶果的現象屢屢發生,導致管理成本過高,企業經營效益低。
三、科技創新:振興油茶民族產業
當前,油茶產業的技術水平普遍比較現象,單憑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遠遠不足,油茶產業的發展需要通過科技力量來推動,要加大在科研、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力度,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實現更多科技成果的轉換。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提高油茶產業的競爭力,才能實現產業轉型與升級。
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油茶產業的新型農林高科技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油茶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100家先進民營企業之一。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冊資本1.65億元,總資產達6.8億,目前擁有高標準油茶示范種植基地4萬畝,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油茶基地36萬畝,高標準良種育苗基地500畝。2018年公司銷售額突破4億元,實現連年翻番增長,2018年公司深加工產品銷量占到了公司銷售額的30%,出口接近1000萬美元。
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創新,十年累計投入研發創新資金7000萬元以上,占總投資的1/3 。到2018年底,公司已申請和授權專利138項,其中發明專利90項,目前擁有全行業最先進的熱榨濃香、冷榨原香和鮮榨果香三大茶油加工工藝技術和深加工系列產品,其中,冷榨冷提工藝的核心技術于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鮮果鮮榨技術2018年通過省級科學技術成果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四、鮮果榨油技術突破行業發展瓶頸
油茶產品的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一直是制約油茶產業走向規模化、品牌的發展瓶頸。大三湘經過了6年的潛心研發的茶油鮮果鮮榨工藝,借鑒橄欖油鮮果制油的成熟工藝,采用油茶鮮果制油,實現了油茶加工產業的一步式跨越,將摘下來的新鮮油茶果直接榨油。這種工藝能充分保留油茶鮮果天然活性物質,含量是傳統工藝茶油的成百上千倍。鮮果鮮榨工藝申請了66項專利,其中51項發明專利,大大提升了茶油品質和油茶深加工的產業價值,主要解決以下油茶加工行業技術瓶頸;
1、顛覆傳統低效工藝,降低生產成本
該工藝改變幾百年來油茶粗加工靠天,茶籽深加工繁瑣、效率低,茶餅綜合利用深度難等等問題,突破了從新鮮油茶果直接到油,縮短了工藝流程,有效解決了人工、場地、傳統機械處理瓶頸;比原工藝降低了2萬元/噸的成本費用。項目具有很大的廣度和深度,顛覆了幾百年來靠茶籽榨油的傳統。
2、大大保留產品營養物質,提升了產業價值
鮮果榨油工藝100%利用油茶果的活性營養成分,保留活性營養物質是傳統工藝的1000倍,大大提高了產品營養物質成分,產品營養更安全。同時,擴大了產品應用范圍,讓油茶深加工價值提升空間巨大,可使用在保健、醫藥、美容等眾多產品領域,提高了整個油茶的產業應用價值。
3、提高了出油率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
傳統壓榨工藝殘油率在7%,鮮果鮮榨新工藝的殘油率在2%;而且原料榨干用盡,增加產出5%左右,大大提高了實現茶油與副產物同時分離而得到不同的產品(鮮榨茶油、茶皂素濃縮液、蛋白和淀粉、茶渣等);提高出油率和副產品利用率,提升油茶產業綜合效益。
鮮果榨油工藝實現行業三大突破:突破油茶鮮果到茶籽的加工瓶頸、突破茶籽壓榨加工得油率瓶頸、突破附產物茶餅綜合利用瓶頸。
鮮果鮮榨工藝技術(如圖1)最大程度的提取茶油中的活性營養成分,使得茶油的營養價值更高。同時降低了加工過程中的能耗和煉耗,減少了生產成本,具有創新性、超前性、廣適性、成熟性和產業化應用的特點。
五、鮮果榨油技術的應用價值與發展前景
(一)突破了產品應用范圍,推動油茶產業規模化發展
鮮榨茶油中多酚、原花青素、總三萜和木脂素含量均遠高于
其它工藝(見表1),是一種高品質食用油,且食用和藥用價值廣闊。該產品可以大大應用到醫藥、健康、生物等產業領域,突破了作為食用油空間的應用范圍,從而也解決了當前油茶行業價格高,銷售難、市場窄的問題。
(二)推動油茶生產工藝的現代化
中國茶油技術加工工藝的發展經歷了從1.0的土榨到5.0的鮮果鮮榨冷提技術(鮮果茶油技術又被稱為5.0工藝),這不僅是油茶生產工藝的升級換代,也是產品與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鮮果茶油工藝突破性的革新,必將推動傳統的工藝的全面升級,大大提升整個油茶產業的科技含量與技術水平;必將推動油茶產業逐步走向現代壓榨工藝,淘汰落后的傳統土榨法,通過科技的力量來帶動產業、市場與消費的整體升級,實現生產工藝的現代化。
(三)推改善飲食營養結構,提升國民健康
鮮果鮮榨茶油具有極高的營養物質,有巨大的商業應用價值。滿足國人對優質健康產品需求,有助改善國民飲食營養結構,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具有很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六、模式創新:實現油茶產業的突圍
“666”油茶莊園模式
過去十年,大三湘油茶種植近4萬畝,與大部分企業一樣先流轉租賃農民土地,種好油茶再分塊請農戶或合作社管理,即“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踐結果出現三大問題:1,農民為企業打工,管理難度大,企業與農民之間存在各種利益糾紛多;2,在南方山區,以當前的機械技術和管理基礎,企業管理大面積茶山效率很低;3,茶果采收防止哄搶和偷盜管理難度大,公司每年損失大。
這些現象是油茶產業初級發展階段存在的必然問題,也是突破油茶企業發展瓶頸的關鍵點。
大三湘公司結合油茶產業發展的階段與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經多年摸索,探索出一條種植效益高、管理成本低、可復制推廣的利國利民的油茶種植新模式,即“666”油茶莊園模式。
所謂“666”油茶莊園模式就是以公司建設的示范莊園模式為樣板,對油茶種植基地進行規劃,按每100-300畝劃分成一個莊園適度規模經營,由大三湘公司按照“666”模式,即“六化”建設、“六項”配置、“六統一分”的莊園建設管理模式提供托管服務。“666”分別是:
1、“六項”配置:即油茶加牧草種植,水路電三通,生產管理用房,菜園與果園,養殖牛棚,沼氣池,形成生態循環經濟。
2、“六化”建設:即種苗良種化,生產標準化,作業機械化,灌溉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經營多元化。
3、“六統一分”即統一優質種苗,統一管理培訓,統一生資服務,統一政策支持,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品牌運營,分散種植經營。
大三湘統一提供技術、管理、模式、品牌、銷售等平臺資源,通過招募莊主的方式來實現社會資源的參與,讓能人的智慧和資金回鄉帶動千家萬戶農民脫貧致富。莊主可以是現有的油茶種植戶、熱愛農林事業的創業大學生、想從事農林發展的鄉賢、返鄉農民工、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者等。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該模式采取“112“融資方式,即一畝茶山總投入4000元,農民自己出1000元,政府補貼1000元,向銀行貸款2000元(以林權抵押),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控制風險。前4年為投入期,豐產后,每畝產果約1000斤,產油約50斤,按毛茶油市價60元/斤計,莊園平均收益在3000元/畝左右,莊主與大三湘按5:5比例分成。大三湘收益主要用于聘請人工、種植、養護、基礎設施管理等投入上。莊主平均收益在1500元/畝茶果(不含林下經濟收益),年收益為15萬/年(100畝計)。
目前,大三湘已在衡南縣寶蓋鎮建立首批油茶示范莊園,占地面積為5000畝,初步規劃為20-30個油茶莊園,目前已初步建成500畝油茶示范莊園。大三湘“666”莊園模式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省直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公司計劃五年內在衡陽市常寧、衡南和祁東以莊園模式整合種植油茶基地100萬畝,以農戶為主體,共發展1000個油茶莊園;打造2個高產油茶基地+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5個基地加工廠。
“666“油茶莊園模式的產業與社會價值
該模式具有良好的產業與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資金、技術問題,促進了油茶產業的發展。該模式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和莊園主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地緣優勢,莊園主有穩定長期的收益,龍頭企業有充足的加工原料,雙方有機銜接、各取所需、互利雙贏,形成“公司+莊園+農戶”的新型適度規模經營模式。
通過“666”莊園模式很好的解決了油茶生產的集約化、管理的標準化、經營的可持續化,利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來提高油茶的產出效益。比如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栽培管理,采取大苗種植,成活率高,種植后茶樹第二年就可以開花,第三年就可以掛果收獲,大大縮短了掛果收成的時間,縮短了產出周期,讓產出效益實現最大化。
(二)、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利益共享模式,促進農戶與油茶產業的發展的有機銜接。該模式采取利益共享的經營機制讓農戶參與經營分利,當家作主為自己干活,企業提供專業的莊園服務管理,農戶根據產出按相應比例獲得收益,這樣農民的積極性、生產力就提高了。
過去企業跟農戶之間是一種用工的雇傭關系,農戶只有固定的工資收益,管理難度大,農戶缺乏積極性。莊園模式采取5:5的分成模式,采取利用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積極性,不僅有務工的收益,還有莊園的分成收益,很多農戶搶著報名要做莊園。
該模式還大大降低了油茶的管理成本,很好的杜絕了以往偷摘茶果的現象,改善了生產關系和以往突出的因土地流轉帶來的人地矛盾,很好的促進了農戶與油茶產業的發展的有機銜接。該模式理順了政府、企業與農戶的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將企業與農戶轉變為互惠互利互信的共同體關系!
(三)、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油茶莊園還依托特色自然、人文資源、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旅游消費形態,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滋生了林下經濟的發展,如一個100畝左右油茶莊園,油茶林下可養殖土雞土鴨、種植藥材等,增加莊園收入,以及鄉村旅游、休閑觀光帶來的各種經營性收入,改變了農民過去單一的收入結構,擴寬了農民的收益渠道,在推動產業扶貧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該模式在大三湘產業鏈服務平臺與體系的不斷完善下,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將他們的心留在家鄉,留在故鄉的土地上,該模式為“引老鄉,回家鄉,建故鄉”提供了優質項目,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