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六部門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竹藤中心二級研究員高健、王戈分別被任命為駐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大關縣科技特派團竹產業專家組組長和成員,開展科技幫扶工作。
昭通是云南竹種生態型最豐富的地區,現有竹林面積680萬畝,其中分布在高海拔區域的優質特色小徑竹方竹和筇竹,分別占云南省資源量的98%和100%,分別占國內資源量的64.4%和86.8%。
3年來,兩位研究員圍繞助力竹產業發展一人傳一技、一技興一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竹農家。
傳一技 做給農民看
永善縣,94萬畝竹林郁郁蔥蔥。竹筍是永善縣的主要農產品之一,是竹農的重要經濟來源。這里出產的竹筍肉質厚實、纖維細脆,深受消費者青睞。
科技特派團進駐永善縣后,高健帶領專家組深入烏蒙山區,考察當地竹種資源、種植面積、種植密度、經營模式、管護措施、竹筍采收與竹材加工利用等情況。考察發現,當地方竹株高較矮、徑級較小,判斷是竹林種植密度過大、季節性干旱以及土壤貧瘠所致。專家組利用光合熒光儀測定,葉片平均最大光化學效率僅為0.54。
高健建議,降低林分密度,改善通風狀況,科學管理水肥,進而提升竹林的整體健康狀況和生產力。同時,他向永善縣林業局建議,建設方竹高效培育示范種植基地,做給竹農看,逐步推廣高山筍用竹林培育與經營技術。
在永善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高健幫助永善縣申請相關項目,在細沙鄉建成了“高山筍用小徑竹高效培育和綠色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示范種植基地。
基地里竹子數量少了,出筍量卻多了,竹筍產量從原來每畝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看到竹筍產量有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一些竹農開始按照高健的方法調減竹林密度。
竹筍產量有了保證,高興的不僅是竹農,還有竹筍加工企業。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是永善縣一家以竹筍制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公司總經理廖興巧提出,“把竹筍做成家常菜”,一邊借助東西部協作成立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一邊借助科技特派團竹產業專家組參與示范種植基地建設、引進自動化生產線、開發竹筍新產品。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從2022年的8000萬元迅速增加至2024年的1.8億元,成為昭通市銷售收入率先破億元的竹筍加工企業,成功獲評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
種植生產有科技賦能,加工銷售有企業托底,細沙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曹曉玲更加堅定了發展竹產業的信心。她介紹:“我們正在示范種植基地規劃建設采運軌道等基礎設施,加大力度推動本地竹產業科學化、規模化發展。同時,還想從竹編著手,逐步把竹稈、筍殼利用起來,通過對竹子的綜合利用真正實現吃干榨盡。”
經過詳細調研,高健提議,深挖永善方竹這一以永善地名命名的特有品種,實施特色差異化發展,圍繞種質、產品、文旅等產業構建品牌。同時,他建議,在永善縣海拔1000米以下的金沙江河谷地帶引進筍用的勃氏甜龍竹新品種“曼歇1號”,以填補永善縣低海拔區域缺乏優良經濟竹種的空白,并進行了首期引種試驗。
未來,高健還將在永善竹企業設立專家工作站,深化“技術—品種—產品—品牌”全產業鏈服務,真正實現專家與一線零距離、科研與生產零距離。
興一業 帶著農民賺
大關縣位于滇東北烏蒙山區,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獨特的小氣候孕育了筇竹這一獨特的資源。
20世紀90年代,西南林業大學教師董文淵被選派到大關縣任科技副縣長,經過大量資源調查,最終選定筇竹作為幫助竹農脫貧致富的經濟竹種。從種質創制、品種選育開始,經過董文淵20余年的科研攻關和宣傳推廣,大關縣的筇竹從1993年的5萬余畝增加至2018年的20余萬畝。如今,王戈帶領科技特派團專家團隊進一步探究筇竹材性,尋找筇竹材加工利用的新方法、新路徑。
在大關縣考察竹產業。國際竹藤中心供圖
筇竹稈節隆起,呈現顯著的圓脊,狀如兩個圓盤上下互相扣合。若在老筇竹稈節處用力去掰,則容易逐節脆斷,且斷口極為平整,這成為筇竹稈加工利用時面臨的一個挑戰。
為了確定筇竹生長到何時材性最佳,王戈從大關采集不同年齡段的筇竹稈樣品并運回北京,利用科學儀器測定各項性能,分析相關指標,最終得出長至第3年的筇竹稈材性最佳。這一研究成果讓筇竹稈的選材、加工有了科學依據,擺脫了過去僅靠個人經驗的傳統做法,使標準化、規模化加工生產成為可能。
如今,大關縣的竹農不僅可以賣竹筍賺錢,還可以賣筇竹稈賺錢。一畝筇竹林可產筍500公斤,以每公斤均價10元計算,筍的收益有5000元;每畝筇竹林每年可砍伐約500根筇竹稈,胸徑3厘米的筇竹稈可以賣到20元一根,以每根均價10元計算,筇竹稈的收益也有5000元;再加上筇竹林下套種的黃柏等其他經濟作物,筇竹林每畝總收益穩超1萬元。
種植筇竹的豐厚收益,給了山區村民更多選擇。每到出筍時節,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都會回鄉挖筍。村民謝光軍夫婦專門從省外回來,兩人每天背100多公斤鮮筍下山,能持續一個多月,直到出筍期結束。村民劉厚元則“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不僅將自家的40畝林地全部種上了筇竹,還流轉80畝林地種植筇竹。僅6年時間,大關縣的筇竹林面積就從20余萬畝增加至100余萬畝。
當前,科技特派員制度已成為科研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通過人才下沉、科技下鄉,以高健和王戈為代表的科技特派員們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科技難題,為山區竹農勤勞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農民收入、產業貢獻。
為進一步深化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科技幫扶工作,國際竹藤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尹剛強帶領專家團隊專程赴永善、大關兩縣考察調研,了解科技幫扶需求,總結經驗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團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