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三山環抱一水中分。穿城而過的汾河,不僅是城市的生態命脈,也是延續千年的文化記憶。如今,汾河老龍頭區域生態治理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力爭早日開門迎客。
保護原有建筑,古今相融共生
老龍頭區域生態治理項目坐落于尖草坪區凈因寺東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北側與竇大夫祠相鄰,西南側是崛圍山紅葉最佳觀賞區,又緊鄰汾河景區四期。這里山水林田與歷史古跡相互交融,是太原山水文脈的重要所在。
為守護好這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提升區域生態環境,項目立項之初,我市就確定了古今共生的理念,要求施工方對周邊建筑進行保護性修復建設。
比如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凈因寺東側擋墻搶險加固工程,在現代工藝技術的加持下,明代擋墻上的裂縫已經悄然彌合,最要緊的是墻體“修舊如舊”毫無違和感;還有文保展示園,保留了不少的民房民宿,經裝修裝飾后與新建的仿古建筑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個古今交融的文化景觀;再就是大戲臺,建筑本身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屋頂為懸山加前出抱廈結構(榫卯、懸山、前出抱廈均為古建筑術語,指房屋結構及構成方式),屋面采用綠琉璃剪邊、黃綠脊獸,彩畫為旋子彩畫(一種古建彩畫風格,廣泛用于宮廷、公卿府邸,因旋花圖案而得名),與凈因寺內原有的彩畫風格一致、類型相似,戲臺背后的幾處照壁,所雕刻內容有的來自傅山典故,有的參考了《陽曲縣志》,文化脈絡清晰可見。
完善周邊路網,方便游客抵達
由濱河東西路出發,經多福路、柴西路、呼留路等道路至老龍頭,一路山巒疊嶂蒼松翠柏、水流潺潺鳥語花香,諸多景色次第展開,如土堂大佛、土堂怪柏、西山疊翠、汾堰魚嘴、竇祠春秋、烈石寒泉等,開放后必將成為我市又一處“網紅”景點。
治理汾河河道,打造生態景觀
按照規劃,老龍頭區域生態治理工程北起汾河出山口、南接汾河四期,其中三期工程聚焦汾河河道治理,是老龍頭景區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規劃建設總面積17.7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含河道的拓寬疏浚、堤岸整治、周邊綠化和兩個跌水堰的改造。
其中,兩個跌水堰改造是工程中的重點。施工人員解釋說,跌水是園林水景工程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溝底多為階梯形。簡單來說,瀑布就是自然形態的落水景觀,多與假山、溪流等結合;跌水則是規則形態的落水景觀,多與建筑、景觀墻等結合,呈現的都是水的墜落之美。瀑布之美是原始的、自然的,富有野趣的,更適合于自然山水;跌水則更具形式之美和工藝之美,更適合于簡潔明快的現代園林和城市環境。
再有兩三個月,汾河老龍頭區域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成為太原一張璀璨的文旅新名片,向山西、中國,乃至世界展示這座古老城市的全新風貌。讓我們共同期待這片區域的華麗轉身,見證太原生態與文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
上一篇:觀鳥,如何點“綠”成金
下一篇:湖南:越冬候鳥為何選擇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