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自产自拍,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

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 藝術收藏 >

世界林業史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發布時間:2023-02-01 17:21:40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世界林業史——世界范圍內林業的產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科技和生產力的進步是人類文明發生質的飛躍的根本動力。火的應用、青銅和鐵質農具在農業上的應用、農耕技術的發明,導致了農業文明社會的產生。蒸汽機、電力的發明和應用,帶來了工業文明的出現。同樣,電腦、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生態文明社會的產生奠定了生產力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人類對“火”“電”“電腦”的發明和應用,是劃分人類文明社會的三大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世界林業也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階段。


微信圖片_20230201172855.jpg


01 原始文明時代的林業


原始文明時代,約從300萬年前到1萬年前。新生代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全球陸地2/3的面積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約為76億公頃。第三紀(Tertiary Period) 后期,地球上各種犀牛和古象等動物種類繁盛,在亞洲或非洲森林中出現了原始人類——古猿。森林是人類產生的搖籃,是人類早期居住與生活的地方。森林生態環境由此開始受到人類的干擾與侵害。


第四紀 (Quatrernary Period) 劃分為更新世 (Pleistocene Epoch) 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始于大約200萬或300萬年前。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更新世大約就是全球范圍出現冰作用的時期,冰期和間冰期不斷交替,對應氣候寒冷和溫暖時期的交替。沒有冰川的地區,則有潮濕和千旱時期的交替。亞馬遜廣袤的的熱帶雨林在干旱時期曾經退縮成島狀。更新世時動植物受到巨大的影響,許多如今的動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現象皆源干此,而在中國南方動物群則一直比較穩定,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持續了很長時間。


森林古猿經過猿人階段一步步演變成人類。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是這個過程中的兩件大事,而這都與森林相關。人類早期制造的工具中,除石器和骨器之外,最常用的還有木器。人類經過保管野火,再實現人工取火,應用最普遍的方法是竹木摩擦生火即鉆木取火。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人類與古猿漸行漸遠。70萬年至2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附近的北京猿人,就經常采摘附近樸樹上的果實,依靠集體圍獵的方法捕獲各種野獸,用火燒后作為食物。


森林為早期的人類提供隱蔽的住所、豐富的食物、遮體的材料和工具的原胚。這個時期人類與森林共存,人類成為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與森林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動,對森林的生長發育和更新演進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人類使用火以后,結束了茹毛飲血時代,人類食熟肉,大腦得到飛速進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然而,森林焚燒容易恢復難,森林著火后常常蔓延幾十里、上百里,野獸以至野生果實變得稀少起來。于是產生了人類史上最初的生態危機,導致了人口萎縮和文明衰退。



02 農業文明時代的林業


農業文明時代,約始于一萬年前,至200多年前的18世紀末。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全新世開始時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期,對自然的影響日趨擴大。在早期的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已經從事農業和飼養家畜等經濟活動,在人類生活中特獵和采集仍然占很大比重。而在這個時期,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從事于谷物栽培。他們毀林開辟農田,馴化野生的可食用植物,標志著人類史上一個嶄新的農業文明時代的開始。有了農耕,人類的食物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才使人類逐步結束了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建立了一座座村莊。由于農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此后才緩慢地出現了階級分化和城市、國家。所以,農耕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極大進步,是人類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農耕的出現,使人類與森林關系產生了新的變化。大約在1萬年以前,地球陸地上覆蓋著大面積茂密的森林,森林覆蓋率達80%左右。人類為擴展農業用地有意地毀滅森林,永久性地占用大量林地。在農業得以長足發展之后,人口擴張成為必然。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糧食、能源、建材等需求旺盛,于是毀林開墾、伐木以充薪柴和建筑用材成為主要生存方式。人類雖然走出森林,但并未脫離對森林的依賴,建設房屋、燒柴煮飯、燒炭取暖、冶煉金屬、燒制陶瓷等,均大量消耗木材,依當時的文明與技術,離開森林和木材是難以生存的。長期以來,農業文明的興起,使森林面積逐漸減少,到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前夕,全球的森林面積已經減少了約1/3。據估計,在農耕時期10000年間,共破壞森林21億公頃,平均每年21萬公項。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農耕時代持續下降,約由夏代初 (公元前2000) 時的60%,降為清代未期 (1911) 15%左右。


美國在前殖民時期森林處于極度的動態發展中。在東部的森林里,大多數土著美洲人生活在固定的村莊里。栽培作物占了他們糧食的一半以上。人口密度至少是北方和西方游牧的采集-狩獵社會的5倍。幾十萬英畝森林因為農田而毀光。農業在過去是種休閑輪作制。當土地的自然肥力耗盡以后,農田和村莊被廢棄掉,新的森林被毀光,而且這些廢棄的土地很快又恢復成為森林。數千萬英畝以上被反復燒毀。在西部的森林邊緣,被火控制的森林類型如橡樹和松樹草原覆蓋了數干萬英畝土地。在遠離西部大草原的地方,這類森林經常遭受火的嚴重影響而毀盡。美國自1600年至2000年,有近1.25億公項森林轉變為其他用途,其中主要是農業用地。從原始森林覆蓋面積4.05億公頃以上,變為森林占1/3的美國國土、約2.98億公頃。


人類對森林的認識深受農本價值觀的影響。這種價值觀認為,民以食為天,農為邦本。農業比林業更重要,農地比林地更重要。森林只是農業發展的一部分,林學是農學的一分支。為了人口增長,毀林開荒天經地義。原始森林的價值就在于能夠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土地;林學的研究注重于其能食的種類和經營技術。中國古代北魏賈思邈的《齊民要術》以及所含的林學知識,就是這種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產生于17世紀早期并持續了幾乎300年之久的流行的觀點,就是森林既是無窮無盡的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障礙。


林業處于對森林的原始粗放經營利用階段。其特點是,天然林的原始利用為主,少量的人工林。人類尚未形成系統的林學知識和技術體系。人類經營利用森林的水平很低。經常發生刀耕火種、毀林開荒的行為。即使也栽植一些樹木,但規模比較小,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較少。強調“以時禁發”,借助于自然力的森林生長,人類從中獲利。


03 工業文明時代的林業


工業文明時代約從18世紀未至1992年,持續約200年歷史。作為工業文明的重要標志,1769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J.瓦特發明制造出早期的工業蒸汽機。1807年美國發明家R.富爾頓第一個成功地用蒸汽機來驅動輪船。進入工業文明以后,人類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滅絕和生態系統的破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重。


歐洲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生產力獲得巨大進步,而對地球森林資源的破壞性利用也達到空前水平。森林不僅供給工業以燃料、原料,還提供許多工業部門必不可少的自然環境。工業發展造成了森林資源的嚴重消耗,大片森林淪為赤地。英國毛紡業等工業的發展,使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紀初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左右,毀滅了95%的森林。法國工業革命的興起,也使森林覆蓋率從原始的60%-70%下降到19世紀中葉的13%左右。工業文明,使西方國家首先享受到了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經濟繁榮,但工業化也給他們帶來了對大量寶貴自然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的破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惡化,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希臘、德國等國也毀滅了80%~90%的森林,成為歐洲森林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對此,恩格斯寫道“至于說到無林化,那么它和農民的破產一樣,是資產階級社會存在的重要條件之一。歐洲沒有一個‘文明'的國家沒有出現過無林化”。不僅如此,歐洲國家還向外擴張,掠奪破壞其他地區的森林資源。蘇聯在內戰結束后不久,不僅把森林作為獲取經濟建設所需原材料和然料的重要源泉,還一度把森林作為獲取外匯的重要來源。1921-1927年,木材出口總額占蘇聯出口總額的68%-87%之多。


在美國,直到19世紀末為止,能源一直是所有木材的主要用途。在18世紀末,大約有2/3的采伐的木材用作燃料。到1850年,木材仍然提供了美國能源的90%以上。薪炭材的主要用途是家庭的取暖和烹飪。然而,它也是主要的工業燃料。直到南北戰爭以后,事實上所有的汽船、火車和固定發動機都用木材作燃料。在19世紀的大多數年份,薪炭材的人均消耗量每年平均都在4捆以上,并且在1800-1900年,薪炭材的消耗量提高了15倍。直到19世紀中期,僅次于作為能源,木材最重要的用途是做柵欄。柵欄是為了防止放牧家畜出來破壞莊稼和果園。在1850年,美國有320萬英里長的木制柵欄——足夠圍繞地球轉120圈。1850-1910年,美國鐵路的總里程增加了35倍多。19世紀晚期,美國鐵路對木材的消耗量累計達到木材總消費的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進入現代工業發展階段以來,森林表現出恢復跡象,一方面森林破壞減少,另一方面森林培育增加,兩方面的力量相當,相互彌補和抵消。全球森林資源面積和質量維持在相對穩定但較低的水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1980年世界森林面積為43.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3%,郁閉林蓄積量為3040億立方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森林開發仍有較強依賴性,這是溫帶森林、熱帶雨林快速消失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十分重視森林環境的保護和森林資源的恢復與壯大,但他們的經濟發展卻消耗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森林資源。總體上,工業文明對森林的破壞是主要的。據估計,在1863-1963年的100年間,破壞森林17億公頃,平均每年1700萬公頃,破壞速度比農業文明時期提高了81倍。


受資本價值觀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主導的林業發展理論認為,林學的使命是讓森林永續地生產木材,生產商品,獲取經濟利益,讓經濟效益最大化。1826年德國林學家J.C.洪德斯哈根(Johann Christian Hundeshagen,1783-1834) 創立的法正林理論,是這種林學價值觀的體現。為了追求經濟價值,速生豐產林、工業用材林、商品林等,成為林學的主導性概念和范疇。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功能的多樣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林學家們相繼提出了多種理論,強調森林不僅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效益,因此,在世界各國出現了強調兼顧木材和生態效益的森林經營理論,強調森林的經營必須實行多目標經營。


林業處于以木材為主的森林經營利用階段。違反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利用為主要特征。人工林大量涌現是其優點,這不僅在短期內為國家和社會提供了木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態的破壞。但是,由于沒有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復雜性,還沒有掌握生態系統構建的技術,致使營造的人工林存在許多不足。樹種單一,地力下降,功能脆弱。人類投入比較多,因片面地追求木材或者其他某種效益,結果導致整體效益低下,可持續性差。


04 生態文明時代的林業


在1992年,聯合國于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立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思想,這也標志著生態文明的興起。生態文明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隨著生態文明因素的不斷增長,在全球范圍內,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關注和實踐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全球森林面積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增加的趨勢。1995年,全球森林面積34.54億公頃,世界森林覆蓋率為26.78%;2000年,為38.70億公頃,世界森林覆蓋率為30.3%,森林蓄積量為3840億立方米;2010年為40.33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1%;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為40.6億公頃。各大洲的森林面積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增長率以大洋洲為最高,南美洲最低。這種增長,主要是由人工林的增長推動的。許多發達國家進入森林發展階段,表現為森林資源面積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


林學理論多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生態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森林在地球尤其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加之工業發導致的生態危機,更加促使人們形成綠色和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觀念。這種價值觀認為,森林不僅具有農業價值、經濟價值,還有巨大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這種效益是保證人類在地球上長期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因此,如何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同時兼顧發揮其他功能成為林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多功能林業理論。“新林業”(或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理論、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林業分工論、現代林業論等,是典型的代表。森林美學、森林文化思潮開始出現。


林業進入以生態文化服務為主的森林多效經營利用階段。集中表現為人工與自然力相結合的近自然林經營利用。這個階段人類的林學知識已經相對全面而深入,對于構建較復雜森林生態系統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對天然林進行人工改進,使之結構、種類更加符合人的需求。對人工林也注重多樹種混合配置的運營,對森林結構不斷地隨著時間進行調控,更多地模擬和依循天然林的優勢和規律,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人類的投入和產出結構比較合理,森林的可持續性也大大增強。人類開始注重通過精細合理的經營,使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功能協調發揮,為社會發展的貢獻更加充分。


責任編輯:林草椅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西贡区| 临高县| 罗山县| 上犹县| 高邑县| 阜宁县| 凤城市| 大安市| 青龙| 晋中市| 永仁县| 建德市| 巴南区| 那曲县| 都江堰市| 昭通市| 常山县| 太原市| 保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平山县| 阳朔县| 昭苏县| 樟树市| 巧家县| 临泽县| 巴里| 宜阳县| 甘泉县| 杭锦后旗| 即墨市| 襄樊市| 望城县| 古丈县| 广宁县| 呼和浩特市| 饶阳县| 共和县| 广河县|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