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明,地處福建西部,是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是全國全省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77.12%,森林蓄積量2.1億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素有“中國綠都”美稱。2023年完成營造林92.9萬畝,全市所轄縣(市、區)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
2005年國家批準設立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自此每年11月6日—9日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林博會”),至今已成功舉辦18屆。
林博會堅持“以林為橋、溝通兩岸、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辦會思路,2007年第三屆起升格為國家級專業會展,2013年第九屆實現從“短期辦會”向“天天林博會”的轉型蝶變,2019年實現市場化辦會改革。如今,林博會已成為推進兩岸林業改革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重要平臺。
推進兩岸合作交流
林博會已成為三明的一張亮麗名片。
每年林博會,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香港文匯報、臺灣東森電視臺等媒體都會來三明進行跟蹤報道,極大地提升了三明的海西形象,助力唱響“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品牌,三明贏得了海內外更廣泛的關注,三明人“開明、清明、文明”的形象深入人心。
舉辦林博會以來,先后有臺灣各界人士近5萬人次來三明觀光、考察、投資。三明市先后組織25個團組500多名林業專業人士,赴臺開展考察學習、推介招商等活動,涉及種植、養殖、旅游、農林產品加工等多個產業。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歷屆林博會期間累計參會嘉賓和客商5萬多人,其中臺商6000多人。
作為大陸唯一的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和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正成為臺胞干事創業的熱土。因此,“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自然也成為第十八屆林博會的一大突出特點。作為此屆林博會配套活動——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于去年11月6日舉行。
臺灣地區民宿與三明民宿有很多共同基因,融合發展有堅實的共同基礎。針對本次“發展鄉村民宿經濟,助推兩岸融合發展”的論壇主題,與會有關民宿專家紛紛暢所欲言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推動林業產業發展
海峽兩岸以林為橋,共同發展,林業產業發展是關鍵。
我市緊緊圍繞“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推進現代林業建設,以森林惠民、森林富民、森林育民為著力點,林業電商、林業金融、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新產業得以亮相展示,引進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項目和企業:
投資3億元的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海西花卉電子交易中心建設項目,投資10.8億元的沙縣天航中央廚房生產建設項目,投資6.8億元的沙縣堿回收技術改造項目,投資5.2億元的清流年產2.5萬噸氟硅樹脂乳液、氟硅光敏樹脂及光敏單體項目,投資5億元的明溪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項目等。
林博會舉辦以來,累計簽訂合同項目2387項,實際利用區外資金921億元;現場交易和訂貨貿易額134億元,其中,2023年舉辦的第十八屆林博會,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及現場銷售,累計銷售及貿易訂單額達304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八屆林博會開幕儀式上,全國首張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又稱林票2.0)首發。林改成果也在林博會上展示,第一批林業生物資產票據,總金額1969萬元,已在公開登記系統和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系統發布、掛牌。
作為三明林改“兩票”之一的林業碳票交易也取得新突破。三明與上海相關單位探索在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方法學創新等方面合作,推動林業碳票進入上海碳中和市場,實現跨省、市交易。2023年11月5日,在上海開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辦方通過上海環交所撮合,購買三明林業碳票1萬噸,抵消博覽會產生的碳排放。
推進涉臺園區建設
2022年12月6日,三明市依托林博會舉行“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授牌儀式,以及在閩臺青鄉建鄉創聯合會成立儀式等活動,與全國臺企聯簽署《支持三明推動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臺商臺企與大陸的投資貿易合作。
三明不斷加強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建設,先后建成了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永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林竹)產業園等平臺,其中國家級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被授予“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等稱號,累計引進臺資企業71家,總投資14.26億元,涉及花卉苗木、生態休閑觀光、農林產品加工等眾多領域,有力地推進了閩臺農林合作交流;永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林竹)產業園以小陶鎮為核心區,竹天下、大興工業園區為集中區,多個功能區抱團發展,輻射帶動全市竹產業發展,加強閩臺林竹產業交流和對接。
“我們公司生產的臺灣農林機械產品供不應求,如今二期項目也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很快將安裝建設一條年產1萬套的臺灣農林機械生產線,屆時年生產量可達1.5萬臺套。”日前,位于沙縣的宇辰農林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志堅高興地說。
通過成功舉辦18屆“林博會”等活動,實驗區對臺交流合作得到迅速提升。兩岸林業合作領域從原有的簡單木竹加工向生物醫藥、休閑觀光等產業和技術引進、文化交流等領域拓展。實驗區先后成立了閩臺林業研究所、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珍稀樹木園和生物組培繁育中心,與臺灣區木材工業同業公會等20多家社團組織和臺灣嘉義大學等多家科研教育機構建立協作關系。
現在,臺灣農林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農藥項目引進推廣的步伐正在加快。特別是實驗區已先后發展了清流苗木花卉基地、永安竹材加工、沙縣農林機械制造、明溪生物醫藥產業等12個特色示范基地,對臺“錢”景日益可期。
發揮森林“四庫”功能,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三明持續堅持“以林為橋、溝通兩岸、加強合作、共同發展”,將在林業改革發展和兩岸交流合作上,大膽先行先試、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示三明林改新成果,洽談明臺經貿新合作,譜寫兩岸融合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