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福建省三明市是重要策源地。
1998年,三明市洪田村明晰集體林權、改革山林產權,率先實踐分山到戶的改革創新,成為中國林改的“小崗村”。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福建三明是先行先試區。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考察調研,指出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從“確權發證”的探索實踐,到“盤活山林”的系統創新,一場圍繞“林”的改革在三明落地、生根、發芽。
3月13日至14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推進會在三明召開。其間,記者走進山頭地塊、林場村鎮,求解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道,探尋三明如何答好深化改革之題。
“從林農反映強烈的問題改起”
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記者看到了林權證、林地經營權證、承包權證、流轉的經營權證4張證件,它們是“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歷史見證。
時間回溯到1998年9月29日,洪田村,一間不大的屋子里,26位村民代表爭得面紅耳赤。為了分山到戶的事,大家吵嚷了4個多月,仍未能達成共識。
眼看靠山吃山卻越吃越窮,時任村支書鄧文山再也坐不住了:“無記名投票!同意分山的寫‘同’,不同意的寫‘不’。”結果,超八成的村民贊成分山。
把集體林變成個人林,洪田村從根本上解決了林子管不了、管不好的老大難問題,也證明了分山到戶是廣大農民的期盼。
這一刻,從洪田村燃起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星星之火,開啟了燎原之勢。
2001年,福建省林業廳組織開展林權證換證試點。2003年,福建全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8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開。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再動員再部署。2017年,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會吹響了深化改革的號角。
深化改革,改什么?三明從林農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
2016年機構改革后,林權登記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能也由原來的林業部門劃轉至自然資源部門。
“因為沒有專業技術力量進行外業調查,林農只能自費委托第三方機構。”沙縣區政府副區長夏永福介紹,由第三方機構開展林權登記調查,每畝林地平均費用10—20元,一宗林權登記往往需要花費近千元。
流程為何那么多?怎么要花這么多錢?辦個證要等那么久?……林農、林企的抱怨接踵而至。
怎么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三明推進林權登記數據整合,制定解決林權類不動產登記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研究出臺《三明市優化林權辦證若干措施》,開發移動端林權信息采集軟件App,優化林權類不動產登記系統,并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民承包權、林地經營權分項登記。
在林業和自然資源部門的雙向發力下,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實現一個平臺、一套數據、一張圖,數據不完整不準確、權屬重疊、地類沖突等歷史遺留問題分類處置完成,服務效率大幅提升,辦理共有林權分戶登記業務只需一次申請、一套材料,且調查服務免費。
僅用1年時間,全市3萬多個歷史遺留問題分類解決,34萬宗林權登記存量數據順利移交并接入不動產登記系統。如今,三明市已頒發各類林權類不動產權證近3.5萬本、950萬畝,促進流轉3.47萬起、667萬畝。
人民至上,是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始終如一的堅持。深化改革,首先要保障好林農的收益權。
采伐是林農獲得經營收益的主要途徑。三明市通過建立告知承諾制采伐管理制度,取消伐區設計及費用,簡化發證流程,對人工商品林放寬采伐蓄積、年齡、坡度、指標等限制,開展人工商品林按面積審批采伐試點等舉措,讓林農擁有更大的自主采伐權,實現多經營多收益。
“以前想賣不能賣,現在采伐人工商品林我們可以自己看著辦了。”沙縣區林農朱仕貴信心倍增,決定加大投資力度。
截至2023年底,三明市累計辦理承諾制采伐證2100份、蓄積量2.6萬立方米,為林農節約費用94.5萬元。沙縣區共按面積審批采伐216份、8579畝6.2萬立方米,實現濫伐案件零發生。
“聯合起來多方共贏”
“扁肉是‘磚頭’,面條是‘鋼筋’,燉罐是‘水泥’,出門搞小吃,鈔票時時進,農村日日新。”行走沙縣,常聽到這句順口溜。
隨著沙縣小吃走向全國,其發祥地沙縣區夏茂鎮,幾乎全鎮勞動力都外出做小吃,大片林地沒人管、沒錢管、不會管。
“我們2003年進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當時全鎮有林地約30萬畝,分山到戶后,每戶分到約40畝,林地經營碎片化。而且,林地由村民自己經營管護,大家缺少專業技術,經營效益不太好。”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回憶道。
單家獨戶經營難,何解?
梨樹村第一個“吃螃蟹”,決定將流轉期到期、村集體依法收回的“橋仔坑”山場643畝林地托管給沙縣官莊國有林場經營。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分別占股85%和15%,林場按保底主伐出材每畝13立方米測算利潤。
“與村民自己經營的每畝出材量5立方米相比,托管經營后,每畝出材量保底增加了8立方米,收益翻了一番多,村民都很有積極性。我們林場的專業技術和管理優勢也有了用武之地。”官莊國有林場場長謝汝根說。
場村合作,社會得生態、林場得效益、群眾得收益。三明很快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這一機制,并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方式,形成了股份經營、委托經營、合作造林經營、合資造林經營4種合作模式。
推進是順利了,可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三明省屬國有林場改革完成后,官莊國有林場等13家省屬國有林場全部納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省級財政核補的“供養體系”下,出現“躺平”“養懶漢”等現象。
為打破“大鍋飯”,三明率先建立國有林場差異化績效薪酬制度,創新實行新增經營項目與核增績效工資相掛鉤的激勵機制。允許國有林場從場村合作等新增經營項目中提取15%—30%比例資金作為差異化績效工資,并根據職工貢獻大小進行分配。
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充分激發了國有林場職工拓展經營項目的積極性,但由于自有資金有限,大規模合作經營一直未能開展。
如何突圍?2019年,三明率先啟動林票制度改革試點。將合作經營中村集體占有的份額量化成林票,制發股權收益憑證(村集體30%、村民70%)發放給村民,合作期限為一輪伐期,林木采伐后兌現。
謝汝根介紹,林票制度解決了規模經營主體進行林地流轉的前期投入問題,將村集體、林農與規模經營主體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保證了合作的可持續性。同時,推動了林權流轉交易由非標準化向標準化轉變。
目前,三明累計制發林票總額超7.2億元,惠及林農近8萬人。全市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100多家,規模經營面積占集體林的57%,實現畝均增收4500多元。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將樂縣常口村,村口石碑上“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九個紅色大字引人注目。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常口村調研。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從發展林下經濟到“賣空氣”,從引進文旅項目到建設“兩山”學堂,常口村一步步把殷殷囑托變成發展實景。村集體年收入從20多年前不足3萬元提高到目前的18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提高到3萬元以上。
這是一個縮影。如今在三明,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但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選擇、更多可能。
2021年5月18日,全國首批三明林業碳票在常口村首發,常口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張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被折算成碳減排量12723噸。
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常口村民收到了村集體首次碳票交易所得14萬元分紅,每人分到了150元。
“林業碳票是林木固碳量轉換成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有了它,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福建金森公司董事長應飚介紹。
林業碳票是三明創新集體林權制度、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全市累計開發林業碳票碳匯量112.2萬噸,交易量10.7萬噸、金額150萬元。三明林業碳票已用于會議、大型活動、文旅等方面的碳中和,以及生態司法替代性修復等,并實現跨省市交易。
與此同時,三明林票也突破流通性不足、市場化交易難等瓶頸,升級為“2.0版”——林業生物資產票據。
林業生物資產票據是將森林經營主體全部的林木資源折資量化形成的電子化資產憑證,可以交易、流轉、質押,也可以由金融機構或資產管理機構通過信托計劃或資管計劃認購。
2023年11月6日,三明發布全國首張林業生物資產票據。該票據由三明市沙縣區國有林場有限公司持有,金額為833萬元,對應的林業生物資產面積1688畝。興業銀行已將該票據認定為可接受押品,并對其授信800萬元。
“此前,林票主要發放給林農,而林業生物資產票據主要面向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可以更加便捷地投資林業。”三明市林業局林改科副科長姜學旺介紹。據初步測算,三明全市1100萬畝人工商品林,約400萬畝可開發成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價值超過200億元。
“林票2.0”拓展了營林造林的資金來源,但三明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林業金融創新。先后成立了12家林權收儲機構,讓林權成為有效抵押物,并探索建立了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的金融風險綜合防控機制。
借助林權收儲機制,三明率先推出15年至30年期的林權按揭貸款,解決了林權抵押貸款期限短與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短融長投”問題,滿足了林業大戶、林業經營組織和林業企業的資金需求。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57億元,其中收儲擔保貸款18億元。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累計成交額超16億元。
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兩山”轉化,三明走出了“生態+金融”“生態+票證”“生態+碳匯”“生態+交易”等新路子,這里的山更青了、權更活了、民更富了。
目前,三明市森林覆蓋率77.12%,林木蓄積量2.1億立方米、全省第一。2023年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近1300億元,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7600多元、約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篇大文章。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這是三明取得成功的經驗總結,也是繼續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引。
作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三明正大膽先行先試,結合基層探索實踐,制定完善《關于進一步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措施,構建起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縱深發展的“1+N+X”政策體系。
這場改革還在繼續,新的故事令人期待。
下一篇:廣西人工林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