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木地板消費和貿易大國,木地板出口推動了產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筆者基于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對2024年木地板進出口貿易情況進行了分析,結合“雙循環”發展格局,提出產業轉型升級的破局路徑,探索我國木地板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韌性—綠色“三位一體”轉型的可行性框架。
需優化進口結構
近10年,我國木地板進口前期波動上升、后期快速下降。2015—2017年為增長期,2015年進口量為8.85萬立方米,2016年大幅增長至13.31萬立方米,2017年繼續增至14.6萬立方米,主要是受國內高端家居需求增長、房地產精裝修政策推動。2018—2022年為波動期,2018年進口量回落至13.16萬立方米,2019年小幅下降至12.51萬立方米,2020—2022年略有反彈。2023年,進口量快速下降至5.56萬立方米,同比下降65.99%。
2024年,我國進口木地板5.29萬立方米,為10年最低值。其中,高端實木地板進口量為1.23萬立方米,同比增長38.2%;實木復合地板進口量為1.32萬立方米,同比下降32.99%;強化木地板進口量2.7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48%,但相比2022年降幅達57.72%。近兩年,我國進口木地板減少主要由實木復合地板和強化木地板進口量銳減導致,實木地板除2021年和2022年進口量較高外,其余年份進口量基本維持在1萬立方米左右,變化較小。
2024年,我國木地板進口呈現顯著的分類集中與區域互補特征。實木地板以俄羅斯為核心供應國,進口量達1.02萬立方米,遠超其他國家(地區)近20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地區)憑借資源與地緣優勢也躋身前列。實木復合地板則凸顯技術導向,日本以1663.86立方米居首,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地區)緊隨其后,前5名中歐洲占3席,反映其在高端生產技術上的競爭力。強化木地板領域,德國以8203.46立方米占據主導地位,泰國、比利時分列二、三位,形成歐洲與亞洲的多元化供應格局。
綜合來看,我國進口的三類木地板,德國進口量均穩居前兩名,是我國關鍵合作伙伴。東南亞國家(地區)在資源型產品中潛力漸顯。未來,我國木地板產業需優化進口結構,分散供應鏈風險,同時關注越南、泰國等新興市場的增長空間,以平衡技術、資源與區域布局,提升整體供應鏈韌性。
出口量連續3年下降
近10年,我國木地板出口歷經擴張、震蕩與收縮。2015—2018年木地板出口量相對較高,每年220萬—240萬立方米,產業短期擴張。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大幅下降,降幅分別為25.67%和17.93%,或與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經濟放緩及新冠疫情初期沖擊有關。2021年,我國木地板出口量短暫回升15.85%。2022—2024年出口量連續3年下降,或受供應鏈中斷、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等結構性因素影響。
2024年,我國木地板出口量為113.73萬立方米,同比下降3.58%。其中,實木地板出口量為7.44萬立方米,同比略增0.27%,但相比2022年降幅達21.77%;實木復合地板出口量為23.27萬立方米,同比下降29.51%;強化木地板出口量為83.02萬立方米,同比增長7.09%。近3年數據顯示,強化木地板出口量呈線性增加,實木復合地板和實木地板出口量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我國木地板出口以強化木地板為主。強化木地板出口地區中,美國市場占比超20%,新興市場如越南、俄羅斯進入前5名,顯示強化木地板在性價比和適應性上的優勢。實木復合地板出口地區中,美國仍為最大市場,約旦以微弱差距緊隨其后,伊拉克、阿爾及利亞位列第三名和第四名,顯示中東和北非地區對實木復合地板的偏好。實木地板主要出口至發達國家(地區),出口前5名為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占總出口量的29.17%。
美國是我國木地板的主要出口國。中美木地板依賴關系源于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規?;枨笈c我國木地板產業的成本優勢,形成互補格局。然而,高度集中的貿易結構意味著在中美貿易關稅風波中面臨較高的風險。
提升出口競爭力
我國木地板產業需通過“進口優化+出口升級”雙向發力,結合“雙循環”戰略,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韌性—綠色“三位一體”的轉型。短期內可通過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調整緩解貿易壁壘沖擊,長期則需依靠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最終在全球貿易博弈中實現突圍。
進口端發展策略,以進口促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補齊資源與產品短板,構建韌性供應鏈;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新形勢下,如何提升我國木地板出口競爭力?
開拓多元化市場。重點布局新興市場,利用性價比優勢,加大強化木地板對中東(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非洲(阿爾及利亞、南非)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出口。同時,繼續深耕歐洲等市場,通過提升實木復合地板的設計與環保指標,滿足歐洲消費者對高端家居產品的需求。
提升產品附加值。從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及提高產品附加值等角度出發,探索開發差異化產品,滿足不同區域和不同市場的需求,實現全球市場差異化發展。
推動品牌建設。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此外,對外通過跨境電商、國際展會等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對內可通過產品自主研發、品質監控及企業文化等,加強品牌建設。
積極應對貿易壁壘。關注國外采取的各類貿易壁壘和制裁措施,對國際市場進行研判,提高預警能力。
下一篇:通遼“山水工程”繪就生態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