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金融扶貧“盧氏模式”的經驗做法,分析總結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林草產業發展與農戶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推動林草產業與金融服務深度對接,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今年3月28日-4月1日,國家林草局經研中心赴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深入盧氏縣核桃科技扶貧示范園、萬畝連翹產業扶貧基地、國家儲備林項目基地、食用菌產業基地、淇河國有林場以及鄉(村)金融服務站(部)調研,召開由林業、財政、金融、扶貧、保險等部門代表參加的座談會。
盧氏縣社會經濟發展和林草資源概況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深山區,是秦巴山片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深度貧困縣和革命老區縣,也是河南省縣域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
2016年初,盧氏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7萬戶6.31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8.9%。經過4年多的脫貧攻堅,2020年盧氏縣正式脫貧摘帽,其探索的金融扶貧模式為脫貧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
盧氏縣是河南省林業大縣,林業用地面積475.5萬畝,有林地面積387萬畝,森林覆蓋率70.35%。林草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核桃、花椒、板栗等木本糧油林逐步形成規模,蘋果、獼猴桃等經濟林與連翹等中藥材基地穩步提升。林下經濟面積156.79萬畝,總產值33.1億元,初步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林下產品加工四大產業格局。林產品加工業與森林旅游業逐步壯大,形成了一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干雜果深加工企業,依托豫西大峽谷、雙龍灣等打造了一批森林生態旅游群。
“盧氏模式”與林草生態產業融合情況
以支持國家儲備林建設為突破口,盧氏縣統籌中央資金和金融資本,推出符合林業生產周期的金融產品,進一步推動了林草生態產業融合發展。
助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2017年啟動項目建設,目前完成一期建設目標7.23萬畝,2019年以來項目實現勞務帶貧890戶,直接帶貧資金238.1萬元,為601戶貧困戶實現地租收入222.8萬元。通過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持續推動資源要素向產業發展傾斜,有效促進了資本在參與主體間合理流動。
支持核桃科技扶貧示范園建設。當家山核桃科技扶貧示范園區占地2000畝,一產核桃種植培育,林下套種丹參、射干、白芍、辣椒、紅薯等中藥材和農作物,塄堰邊栽植連翹;二產核桃研發加工,規劃建設集核桃博物館、核桃培訓中心、核桃加工中心、優質苗木繁育中心及配套服務設施于一體的核桃科技研發中心;三產核桃休閑文化,以核桃采摘、觀光、農耕體驗、窯洞民俗為主,建設核桃文化博物館。園區已完成2000畝的核桃栽植建園任務,同時利用金融扶貧貸款15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技能培訓、電商購銷4種帶貧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和貧困戶脫貧致富。園區自2017年10月建設以來,累計帶動農戶1325戶、貧困戶362戶。
探索資源變資本。目前,盧氏縣共辦理林權抵押貸款6筆,貸款額度6350萬元。
“盧氏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河南省委、省政府通過創建金融扶貧試驗區,找準了扶貧小額信貸政策落地的現實障礙,針對性地建設了“四大體系”,形成了“政銀聯動、風險共擔、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金融扶貧“盧氏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強化組織領導。河南省政府等6部門聯合印發《金融助推盧氏縣脫貧攻堅試驗區工作方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河南省扶貧小額信貸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暫行)等六個方案的通知》。同時,成立聯合工作推進機制。市級層面印發了《金融助推盧氏縣脫貧攻堅試驗區的意見》等9個文件。縣級層面印發《金融助推盧氏縣脫貧攻堅試驗區建設市縣聯合辦公機制的通知》等10個文件,成立了金融扶貧領導小組,確立了與中國人民銀行三門峽市中心支行的市縣聯合辦公機制,并建立了議事規則。
構建“四大體系”。盧氏縣先后開展“金融服務、信用評價、產業支撐、風險防控”四大體系建設。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設立縣級金融扶貧服務中心1個、鄉鎮金融扶貧服務站20個、村金融扶貧服務部277個,實行“村部初審、鄉站審核、中心推薦(農信擔核保)、銀行放款”的貸款流程。深化信用評價體系。對農戶信用指標信息進行評分和分級,根據信用評級結果給予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授信額度及利率優惠,將失信戶拉入失信黑名單,限制享受扶貧領域內優惠政策。建立產業支撐體系。打造中、西、南、北四大產業片區,確立綠色農林、特色加工、現代服務三大主導產業,確保每個產業都有2個以上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超過1000家,建成350個產業扶貧基地,每戶都有3個以上增收項目。筑牢風險防控體系。金融服務體系中鄉站、村部承擔農戶的貸后監管,合作銀行承擔合作社、企業的貸款監管,對50萬元以上貸款實行受托支付或分期支付。縣政府設立2000萬元貸款周轉資金池,提供續貸周轉資金。為農戶、帶貧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貸款保證保險、人身意外保險、公共責任保險和農產品自然災害保險。采用“政府+銀行+農信擔保+再擔保”四位一體或“政銀企”“政銀擔”“政銀保”等風險緩釋機制。凡貸款不良率超過5%的行政村、或超過30%行政村被熔斷的鄉鎮,停止該行政村或鄉鎮貸款發放,并啟動追償程序。
“盧氏模式”帶動脫貧增收成效顯著
盧氏縣各銀行推出扶貧小額信貸、政銀擔、香菇貸、村委助富貸等多種特惠及普惠信貸產品,全面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帶貧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截至2021年3月15日,全縣累計投放金融扶貧貸款2.31萬筆23.78億元,其中貧困戶貸款1.05萬戶2.27萬筆10.7億元,戶貸率45.66%,合作社貸款261家7.26億元,企業貸款48家5.79億元。
堅持龍頭企業引領。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金融扶貧的重點,全縣農業龍頭企業達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由300余家增加到1569家,新增就業崗位1萬余個。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有季節性工人1500人,其中貧困戶1086人,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幫扶貧困村11個,向建檔立卡貧困戶1086人發放勞務工資等各類資金1059萬元,人均增收9755元,使10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
強化利益聯結共享。建立了“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農戶參與、基地承載”的利益聯結共享機制,探索訂單農業、合作經營、勞務增收、“產權+勞務”4種帶貧模式。瑞東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就業130人、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間接就業700人次,受益群眾2萬人。望家山萬畝連翹基地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貧,把基地內1.17萬畝連翹流轉給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組織農戶參與勞務,農戶從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和勞務薪金。同時通過政府產業扶持資金二次分配帶貧,鄉政府將40%股份按照貧困人口比例分配到各村,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各村通過設置公益崗位、支持雙扶驛站、特困人口救助等方式二次分配,全部用于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推廣“盧氏模式”的建議
總結推廣“盧氏模式”經驗。加大宣傳力度,推動盧氏經驗的傳播與發展,將盧氏縣打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實踐基地。在政策性銀行和有關商業銀行的支持下,選準特色支撐產業,選擇國家林草局1-2個定點幫扶縣開展金融扶貧“盧氏模式”試點工作。依托盧氏縣豐富的森林資源,與農業、水利、交通、文化、旅游、體育、健康等多領域形成良性互動。
創新體制機制激活“兩權”權能。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林權流轉服務,加快推進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與林權收儲擔保機構建設,創新農村信用等級評價運用。促進林權抵押貸款與農村普惠金融融合發展,探索建立確權頒證、價值評估、抵押登記、交易流轉和風險處置機制。
增強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精準性。重點發展林草特色生態產業,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將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提供就業崗位,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推動林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中打造一批高標準、大規模的示范主體,遴選推介一批發展典型企業和綜合利用典型模式,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帶動點。優化產業鏈布局,統籌林產品精深加工與初加工,推動林產品就地就近轉化增值,完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引領生產發展的新模式。運用好國家儲備林、公益林管護、生態效益補償及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結合國家和省級層面“雙重”規劃,擴大項目增收成效。完善生態護林員政策,拓展生態護林員職能職責,增強基層林草資源管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