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指導,農民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主辦,江蘇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常熟市海虞鎮人民政府承辦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重點活動——第二屆“中國新農民”故事會在江蘇常熟海虞鎮銅官山村舉行。
據悉,“中國新農民”故事會已連續兩年被中國農民豐收節組委會列為豐收節重點活動。本屆活動在去年的基礎上,擴大了分享人推薦量,優化了活動流程,以“慶盛會、迎豐收”為主題,分為“大國糧農”“共富頭雁”“特產精英”“科技領跑”四個板塊,力求將故事會打造成展示農民精神風貌的精品活動。
活動現場,張利強、朱赟德、朱珂蔚、袁本剛、高東旭等十五位來自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和新聞宣傳單位推薦的三農工作領域的佼佼者,通過線下或線上分享方式,圍繞“大國三農”中的核心問題,講述中國農民自己的故事。
江蘇常熟市尚湖鎮久源豐家庭農場主張利強,是留學日本的“80后”碩士研究生,在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后決定返鄉創業。他接手父親承包的500多畝家庭農場,率先購置并使用烘干設備、無人植保機等現代農業新技術;注冊自主品牌,向周邊市場銷售新鮮大米,從剛開始僅能銷售100畝到現在500多畝地的大米均實現了自產自銷。他的家庭農場每年純收入在50-70萬元以上,成為當地糧食類家庭農場的典范。
江蘇常熟市虞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副總經理朱珂蔚講述了“人多地少、工業發達”地區如何實現政府責任和農民利益兼顧、穩糧與增收同步。虞盛農產品合作社在實踐中探索“政府投資、農民入社、職業經理人運營”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統分結合”,合作社做加工、做品牌,種植大戶做種植,最大程度地發揮組織優勢;銷售推廣中實現“品牌統一”,建立“虞盛”自主品牌,提高農產品溢價;以社會化服務為導向進行利潤分配,通過“米券”等形式每年返利于農民。
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而得名,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城市綜合實力連年穩居全國百強縣第一方陣。近年來,常熟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三農”工作方針政策,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目前,常熟全市形成了優質稻米、綠色蔬果、高效水產為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擁有“常熟大米”等5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39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是全國發達地區城鄉發展最為均衡的地區之一。獲評“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 “全國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整建制縣”“全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等榮譽,連續兩年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列綜合排名第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