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綠意盎然,美不勝收。鄧志宏\攝
9月12日,記者驅車行駛在陜北高原,由南向北,目之所及皆是綠色。遠處的山峁上,草木葳蕤、綠意盎然;頭頂的蒼穹,澄澈如洗、高遠通透。
曾經,陜北地區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嚴重。
在延安,1949年時森林覆蓋率不到10%,“下一場山水褪一層泥,種一茬莊稼剝一層皮”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在榆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55%以上的國土面積被沙地覆蓋。
75年來,陜北人民向沙地“宣戰”,在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地上埋頭苦干,書寫了一部“綠色神話”——
延安自1999年率先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后,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植被覆蓋度由1999年的46%增長到81.3%;榆林實現了局部區域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年入黃河泥沙量由1949年的5.3億噸減少到目前的2.12億噸。全省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不僅阻止了毛烏素沙地南侵,還抵御了洪水的侵襲。
一個人種出一片林
在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山坡上、溝道里、崖畔上都是樹。20多萬棵樹,是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帶領一家三代人,歷經40余年種出來的。
1981年,張蓮蓮承包了村里無人問津的400多畝荒山。溝道里全是石頭,镢頭不好挖、鐵鍬鏟不進,張蓮蓮就下手刨。
就這樣堅持了10多年,到1999年,她家的造林面積已經超過了500畝。彼時,退耕還林開始,村上鼓勵村民上山種樹。張蓮蓮不僅無償把自家的樹苗分給鄉親,還教他們種樹。幾年后,原先光禿禿的雷坪塔村林草覆蓋率達到98%。
在榆林,治沙英雄石光銀帶領群眾在定邊縣的荒沙堿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叢)喬灌木,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筑起一條“綠色長城”。
治沙女杰牛玉琴帶領家人和鄉親植樹2800余萬株、治沙11萬畝,把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人工綠海”。
正是有張蓮蓮、石光銀、牛玉琴等“追綠人”的執著堅守,如今,黃土高原不再荒蕪,山峁溝壑都披上了“綠被子”。截至2023年底,延安市完成退耕還林1077.47萬畝;榆林市沙區造林保存面積1364萬畝,林木覆蓋率43.5%。
一支隊伍守護一方水土
9月9日,站在壺口瀑布岸邊,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宜川縣“懸崖造林隊”隊長王永紅感到很欣慰。
2004年起,王永紅帶領隊員在宜川縣種下近4萬畝、約280萬棵樹苗,其中1萬多畝位于黃河西岸懸崖、陡坡等生態脆弱區。
“真正要改變生態,涵養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就不能留一處空地。”王永紅說。
從一株苗到一棵樹再到一片林,連續20年,宜川縣“懸崖造林隊”植樹攔泥沙、造林保水土,讓原本不長樹的懸崖逐漸綠了起來。
“懸崖造林隊”是綠色奇跡創造者的一個縮影。
“截至2023年底,延安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年入黃河泥沙量由1999年的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達88%。”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思江介紹,“從1999年到2023年,全市揚沙天氣從每年27.2次減少為每年2.7次,城區空氣年優良天數從238天上升到323天。”
在距靖邊縣城5公里處,五臺森林公園郁郁蔥蔥、綠意綿延。1964年,靖邊人民開始在這里義務植樹。經過艱苦努力,現在這一區域綠化面積近2萬畝,保存各類喬木樹種約170萬株,成為靖邊縣城的“天然氧吧”和“綠色之肺”。
2016年、2019年,延安市、榆林市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今天,黃土地徹底告別了“一碗水半碗沙”的歷史。
一個村治出好光景
9月13日,吳起南溝生態度假村第三屆文化旅游節拉開帷幕,美食推介、民俗演繹、網絡直播……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看著眼前的場景,南溝村黨支部書記白濤頗有感觸地說:“以前,這里一刮風,就是漫天黃沙。老百姓辛苦一年,掙的還不夠一家人的口糧。”
1999年,南溝村原黨支部書記閆志雄帶領村民上山種樹、打壩淤地。
漸漸地,南溝村的山綠了、水清了,村子人氣越來越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村上的返鄉創業青年劉虎是蘋果產業大戶,經營著170畝果園。2023年,他的年收入突破40萬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劉虎一樣的村民在村里種起了山桃樹、山杏樹、蘋果樹。“現在,我們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8萬元,要感謝好生態催生了好產業。”白濤說。
山綠了,人也多了。
2018年,南溝村注冊成立了吳起縣秦風水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南溝村生態旅游度假村景區。當年,該景區營收就突破150萬元。
昔日風沙漫天的小山村走上了生態第一、多業并舉、良性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生態變好,延安的農村產業結構也更趨合理。“當前,山地蘋果、大棚蔬菜等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381元增加到2023年的1.6萬元。”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志華說。
曾經“遇雨泥漿橫流,遇旱滿地冒煙”的米脂縣高西溝村,在一屆屆村黨支部的接續帶領下,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先后栽種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通過發展山地蘋果、生態觀光旅游等產業,2023年,高西溝村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
高原綠,黃河清。今天,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黃土高原上的這片林,已經成為造福百姓的景觀林、生態林、致富林。
這是陜西不斷提升生態空間“含綠量”的一個縮影。從“塵土飛揚”到“翠綠漫山”,從“黃土高坡”到“塞上江南”,全省森林覆蓋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13%提高到目前的45.93%。
三秦大地上,綠意更濃、生態更美,一片林的“綠色神話”正不斷續寫。
下一篇:共護長江碧水萬里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