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共設有動植物監測樣線近1800條,野生動物監測點4839個,近半年來野生大熊貓獨立探測次數873次。
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介紹,獨立探測次數是指紅外相機拍攝到動物的有效次數,一般一臺相機在半個小時內連續拍攝到的同一物種計為一次。單位工作量監測強度下記錄到的獨立探測數的高低,是評估目標動物種群相對多度的重要指標。
大熊貓國家公園近半年來的紅外相機回收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針對大熊貓監測的2337臺紅外相機中,記錄到野生大熊貓的有383臺,共拍攝到大熊貓照片2586張,視頻總長達8817秒,總獨立探測次數873次,拍攝率明顯高于往年同期。
“過去半年里,大熊貓國家公園里頻繁記錄到野生大熊貓影像,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公園內生態環境健康、良好,熊貓種群在有效繁衍和發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說,近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加大了監控監測設施和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強監測巡護工作,實施生態廊道建設等多項生態修復工程,這些措施取得了生態保護方面的顯著成效,大熊貓棲息環境明顯改善。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中國首批以單一物種為核心在其主要棲息地整合設立的國家公園,于2017年開始體制試點,將于今年年底結束試點工作,成為中國第一批設立的國家公園。
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棲息有約1631只野生大熊貓。開展體制試點以來,為了改善現有大熊貓棲息地斑塊間的連通性,進一步促進大熊貓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讓野生大熊貓自由戀愛通婚,大熊貓國家公園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力度,整合投入近47億元,在監控監測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廊道建設、重要棲息地恢復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野外監測巡護工作。
“紅外線相機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野外監測中已得到廣泛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在不干擾動物的情況下,高效地收集一定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動物種群動態變化、生態行為等方面的一手資料,已成為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向可文表示,這些重要資料經研究分析,將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資源管理、空間管制、生態保護修復、保護成效評估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撐。下一步,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提升紅外相機監測質量,加大布設密度,完善現有數據庫,同時籌建大熊貓國家公園綜合監測平臺,進一步加強監測信息化、數字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