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全國最早開展飛播造林的省份之一,是全國飛播造林唯一沒有間斷的省份,也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飛播造林規模最大、飛播涉及地貌類型最多、北方?。▍^)成效最好的省份。
經過65年的探索,一棵棵幼苗已成大樹,一片片播區已成森林。如今,陜西4000余萬畝飛播林區,阻了風沙、美了三秦、富了百姓。陜西飛播造林經驗也走向寧夏、青海、內蒙古,走上了青藏高原。
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陜西飛播造林始于1958年,經歷了初步試驗、擴大試驗、大面積推廣和工程建設4個階段,實現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初步試驗階段為1958年至1968年。陜西先后在榆林縣(今榆陽區)西沙和東沙進行了沙蒿、檸條、草木犀飛播造林的首次試驗,面積31.96萬畝,在延長、子長等縣飛播77.94萬畝,累計試驗110萬畝。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這一階段的試驗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但對播區、樹種和飛播季節選擇有了一定的掌握。
擴大試驗階段為1969年至1979年。陜西在陜南片區(秦巴山區)、榆林沙區、延安黃土丘陵區三大片區進行了飛播造林。
陜南片區(秦巴山區)的飛播造林從1969年開始,首先在安康縣(今漢濱區)、漢陰縣開展飛播造林試驗,設計樹種為油松純播。累計在漢陰縣鳳凰山飛播7.3萬畝,在安康縣文武山播區飛播近萬畝,出苗率超過30%。又在寧強縣紅石梁、漢王山開展飛播造林試驗2.1萬畝,出苗率接近30%。之后擴大飛播造林試驗7萬畝,達9個播區,有5個播區取得良好效果。
1974年,商洛地區開始飛播造林,在洛南縣、丹鳳縣共飛播4.5萬畝,丹鳳縣寺坪播區油松成苗率62.5%、五華山播區油松成苗率79.9%。商洛飛播造林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后逐年擴大至7個縣(區),持續至今。
榆林沙區從1974年開始飛播試驗,連續實施8年,共開展12個專題研究,解決了植物種選擇、播種期選擇、種子大?;幚淼葐栴},飛播有苗保存率單播為24.4%、混播為54.5%,飛播治沙取得了成功。1983年至1986年又進行了4年的擴大試驗,主要解決植物種配置、花棒大?;に嚭徒档筒チ康葐栴}。這一時期播后保存率達54%—83%,榆林飛播治沙技術成果先后推廣到內蒙古、寧夏等地。
從1987年開始,榆林飛播治沙綜合技術正式用于大面積生產,使75.2%的流動沙地變成固定沙地,24.8%的流動沙地變成半固定沙地,有效阻止了流沙南移。如今,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飛播造林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片區是延安黃土丘陵區。1975年在吳旗縣(今吳起縣)和宜川縣設立了兩個試驗點,進行了人工地面撒播試驗。1976年在總結地面撒播經驗的基礎上,開始飛機播種,當年沙打旺出苗率70%,檸條出苗率50%,油松、側柏混播出苗率49%。
經過10年不斷擴大試驗,陜西在秦巴山區、黃土高原丘陵區和毛烏素沙地飛播造林均取得成功。1980年,陜西飛播造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大面積推廣階段為1980年至1999年。除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商洛繼續擴大飛播面積外,其他市、縣也相繼開始飛播造林。10個地市飛播造林面積2381萬畝,每年平均飛播造林119萬畝,并建成許多集中連片的飛播林基地。
工程建設階段為2000年至今。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飛播資金從此全部由國家安排,陜西飛播造林項目被列入重點生態建設工程。20多年來,陜西飛播造林面積達2129萬畝。在這一階段,陜西先后制定和修訂了一系列飛播造林管理辦法,完善了飛播造林標準體系,全面推廣了飛播造林實用技術,使全省飛播造林管理工作實現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
荒山換綠裝
2022年,陜西飛播任務為36.5萬畝,其中陜北地區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13.5萬畝、渭北固溝保塬治理區5.5萬畝、秦嶺中段(南麓)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治理區17.5萬畝。
經過65年的大面積飛播造林,三秦大地處處換綠裝。截至2021年,陜西已在10個市83個縣(區)完成飛播造林作業4493萬畝,有效面積3934萬畝,成苗、成林1700余萬畝,成效面積率超過40%。其中,連片成林萬畝以上的210多片、10萬畝以上的15片,商洛市流嶺山系成林達110萬畝,是我國北方集中連片成林面積最大的飛播林區。
陜西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陜西飛播造林具有以下特點成效:
——加快荒山(沙)綠化步伐。飛播造林不受地形限制,不少無法通過人工植苗造林的地方,通過飛播造林,在很短時間內就可實現綠化。千萬畝飛播林可使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商洛、安康、漢中飛播造林保存面積可分別提高當地森林覆蓋率9個百分點。
——改善生態環境,發揮生態效益。大面積飛播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漢江、嘉陵江和丹江源頭地區的大面積飛播林基地,對三江源頭生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在榆林沙區,飛播治沙保存的400萬畝防風固沙林地,有效控制了流沙南移。
——促進群眾致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集中連片的飛播林基地逐漸成為森林旅游、林產品加工、林下種養的重要基地。
寧強縣紅石梁飛播區建立了森林公園;黃龍縣介頭廟播區與風力發電機組配合建成休閑景觀區;商洛丹鳳寺坪正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為森林觀光旅游作準備……此外,通過撫育飛播林,為當地林農提供了數百萬立方米的椽材、食用菌用材和薪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飛播規劃設計體系。目前,全省有省、市、縣級飛播站18個,飛播機場12座。飛播造林累計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形成了集造、封、管、補于一體的造林模式。
“陜西經驗”走上青藏高原
2020年6月,西藏自治區開展首次直升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完成飛播造林(種草)21.8萬畝,涉及拉薩市、山南市2市5縣(區),設計9個播區,經過監測,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對西藏飛播造林的調研設計及施工進行了全程技術指導?!拔鞑氐貜V人稀,傳統人工造林效率較低。我們針對西藏的自然立地條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具備飛播造林(種草)的基本條件。”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正高級工程師魏如凱介紹,西藏飛播造林(種草)播區分為土石山地陽坡立地、土石山地陰坡立地、河灘流動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動沙地立地4個類型,模擬天然下種更新的造林方法進行飛播試驗。
2021年,西藏飛播造林(種草)面積66.48萬畝,涉及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4市9縣(區),設計25個播區;2022年,西藏飛播造林(種草)任務面積95萬畝,涉及拉薩、山南、日喀則3市9縣(區),設計67個播區,播撒種子470余噸。
近3年來,西藏飛播造林(種草)面積逐年擴大,飛播造林“陜西經驗”推動了西藏林業工程造林向機械化、現代化邁進,將有力提升雪域高原造林綠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