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從事植被生態恢復研究和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的科技工作者,今后5年,我將積極履職,做好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首次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將針對科技與植物保護交叉領域進行建言獻策。
此次參會,他準備了“加強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加強遺傳資源數字化序列信息保護”等多份建議。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任海參加廣東代表團會議時發言
揭牌以來,成績喜人
2022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揭牌以來,華南植物園變化明顯。”任海說。
“我們原來有1.7萬種(含種以下單位)左右的高等植物,揭牌以后新引進植物約1100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約100種。”任海介紹,新增加的物種多為經濟植物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華南國家植物園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平臺建設,與北京國家植物園等聯合申報了植物多樣性與特色經濟作物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這一重點實驗室新引進44位人才,其中有14位來自國外。”任海表示, 2022年,華南國家植物園先后承擔三項國家重大項目,集中在南方植物資源調查利用與生態恢復方面。
從事植被生態恢復研究和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多年,任海率領植物園團隊,在科研領域也取得了累累碩果,甚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022年,我們發表了英文論文533篇,集中在生態學、植物學、農學三大領域,其中高水平論文數占比60%,總數在全球植物園中排名第一。”
任海親眼見證著華南國家植物園發生的這些可喜變化,同時他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他透露,除此之外,華南國家植物園受國家林草局等委托,牽頭編制《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21-2030)》和《國家植物園考核評價標準》,參與編制國家植物園體系規劃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2021-2030)》(英文)。作為生態恢復和植物保護領域的知名研究員,這些都需要任海親力親為。
圖為任海監測野外回歸的珍稀瀕危植物虎顏花
植物園是集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科學傳播、資源開發利用、園林園藝展示和游覽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機構,而國家植物園除了在這些方面水平較高外,還是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基地,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國現有植物園約200家,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已經遷地保護了60%以上的本土植物。”任海坦言,通過調研,發現我國植物園存在空間布局不太合理、區域發展不均衡、科技或人力資源分配不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植物檔案信息不全等問題。
任海建議,應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契機,全面提升我國植物園的綜合管理能力。除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在廣東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還應根據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繼續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在每個省、市(區)或一些重要地方建立區域性植物園,形成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區域性植物園、普通植物園相輝映的三級網絡,以有效遷地保護中國本土植物。”
華南國家植物園未來這樣做
“我們目前正在編制華南國家植物園的總體規劃和建設方案,最終文本3月底形成。”談及華南國家植物園的未來規劃,任海向記者說了以下設想,“華南國家植物園將重點做好植物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工作。”
任海坦言,“華南國家植物園規劃定位為一個植物遷地保護數量和質量較高且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機構,同時也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恢復研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機構。”
數據顯示,我國200余家植物園每年吸引游客大約6000萬人,而華南植物園每年游客大約為260多萬人。“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于在植物園中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這就需要我們做好科普教育,讓大家在植物園中接受自然教育,未來我們希望達到每年500萬人。”
任海介紹,2023年春節期黃金周間,華南國家植物園和北京的國家植物園首次聯合舉辦蘭花主題花展系列活動,向公眾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華南國家植物園接待游客11.55萬人,同比增長226%,是同期游客數量的歷年之最。”
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和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分別提出了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工作目標。對此,任海表示,華南國家植物園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其核心工作就是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國家植物園,而強化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則是這項工作的基本支撐。
2023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華南國家植物園也要在綠美廣東建設中發揮作用。”談到綠美廣東的具體實踐,任海建議,要站在綠色發展高度,綜合考慮綠化、美化、凈化(生態化)、鄉土化、多樣化、高值化、文化并舉。
任海表示,“我們希望將引進的植物物種應用到廣東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中,同時為綠美廣東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努力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省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任海介紹,結合國家需求和科學前沿,華南國家植物園還將重點研究南方海島植被生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評估和保護等。
“北京的國家植物園以我國和全球植物收集、保護、研究、利用為主,而華南國家植物園將立足華南,同時考慮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物種。”未來,一南一北兩家國家植物園將互相配合,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如何代表國家走向世界?
“我們系統研究了國際上較好的植物園,建立了植物園評估指標體系,把國際上13個最好的植物園用這個體系進行評估,再將華南國家植物園放到以上體系中比較發現我們的優、劣勢,找準在全球、在中國的地位,更好地補齊短板并發揮優勢。”在探討如何與國際植物園接軌時,任海這樣描述。
據介紹,目前,全球大約有40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近100個國家植物園。任海認為,做好國家植物園,達到國家級甚至是國際級的影響,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物種保護數量和質量。目前,華南植物園總的物種保護數量和質量在全球3700多個植物園中排名較前。“我們設想未來5年,能夠把物種提升到2萬種以上,把華南地區的珍稀瀕危植物全部遷種保護到華南植物園。”
二是加強科學研究水平。任海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在原有三個學科領域擴大優勢,做更高質量、原創性的科研探索,發表更高質量水平的論文,研發對社會經濟貢獻較大的關鍵技術。
三是加強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希望我們植物園的兩種植物——鮮吃枸杞和兜蘭能夠大規模開發利用,走向社會。”任海介紹,“兜蘭作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全世界大概有100來種,我們基本上收齊了。”
四是做好園林園藝展示和科普。“我們希望把植物園的基礎設施做得更好,讓國內和國際游客在這里能夠有5A級體驗,不僅以植物為本,還要以人為本,讓植物園展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任海期望,未來,通過科普教育課程與科學素養體驗活動,游客能夠受到科學思維、科學家精神和保護自然的熏陶,更加尊重自然。
作為世界最大南亞熱帶植物園,任海更想讓華南植物園走向世界。 “要在國際和中國的植物保護界發揮主要作用,共同保護中國和全球的植物多樣性。”他表示,“希望華南植物園的建成能為我國生態系統修復提供源頭植物資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固碳植物支持,為我國應對環境污染提供一些凈化植物,用資源資源來建設美麗中國。讓廣大的游客在這里能夠感受到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穩定的氣候以及舒適的環境,讓華南植物園真正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所。”
任海表示,國家植物園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和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希望華南國家植物園能夠更多地展示嶺南植物文化和中國在植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示范性工作,讓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方面擁有更多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