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葡萄在我國栽培、發展的歷史嗎?你了解漆器的工藝和價值嗎?你大概也不會想到一個小小的村落竟然積淀著經濟發展的密碼、凝聚著拼搏向上的力量。
在山西太原,文化始終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特別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太原以生態文化為支撐點,通過“文化+”的方式,持續涵養文化根脈、彰顯文化韻味、創新文化載體、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全市人民的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錦繡太原的氣質愈發出眾。
品讀葡萄的歷史
“我們之所以科普葡萄文化,是因為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西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頁,它對我國的文學、藝術等都有重要影響。當然,我們更希望通過葡萄文化的傳播,為清徐葡萄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2月17日,太原市清徐縣葡峰森林公園綠色驛站,縣林業局局長閆淵林詳細介紹了驛站專門制作的永久性葡萄文化展。驛站外,積雪覆蓋的廣袤的葡萄園安靜祥和。
太原市清徐縣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是我國四大葡鄉之一,民間流傳著“清徐有葡萄,相傳自漢朝”的說法。目前,清徐縣葡萄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品種160多個,葡峰森林公園所在的馬峪鄉,更是世界公認的葡萄種植黃金帶,全鄉葡萄種植面積約1.7萬畝、品種120多個,葡萄種植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其實,清徐的葡萄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時期。2011年完成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在清徐發現了8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6處在葡萄架下。到春秋時期,晉國梗陽邑,也就是今天的清徐,葡萄和葡萄酒就非常有名了。”在閆淵林看來,將這些葡萄栽培、釀造的歷史結合清徐的民俗,對葡萄產品進行包裝,可以極大地提升清徐葡萄產品的競爭力。
清徐確實通過“文化+”不斷為葡萄產業發展賦能。近年來,縣里不斷挖掘、弘揚葡萄文化,建成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的葡萄文化博物館,收藏有葡萄種植器具、釀酒器具以及文獻等實物和資料3500余件,這些歷經歲月沉淀的藏品詳細講述了清徐葡萄產業的發展史和當地的民俗文化。藏品中,備受游客關注的,還有近百份寫在宣紙上的泛黃契約,上面記錄著清朝和民國時期葡萄地租賃、典當和葡萄交易等活動內容。其中,最早的一份契約制作于乾隆四十年,距今已有248年歷史。
“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再講這樣一個好故事,產品的價值能不提升嗎?”閆淵林介紹,按照縣里規劃,至2025年葡萄種植面積將發展到10萬畝。
感受非遺的魅力
“村里有太原剪紙、漆器藝術、木雕等58個非遺院落,近年來,我們借助非遺文化優勢,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不斷增加,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元。今年元宵節期間,村里累計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2月17日,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喬武平說。
劉家堡村歷史悠久,賢達輩出,是明代大學士王瓊的故里。王瓊和于謙、張居正并稱為明代“三重臣”。近年來,村里以文化為魂,全力打造“王瓊故里”特色文化符號,知名度迅速飆升。同時,村委會制定了文旅產業整體規劃,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引入非遺文化,打造“王瓊故里·非遺文化街區”,成立“匠人工作室”,構建“文化+”發展新格局。
在劉家堡村的梅藝漆坊采訪得知,我國漆器生產歷史悠久,藝術成就輝煌。考古資料表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有朱漆木碗,是現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漆器胎質以木為主,多以天然木材為原料,也有竹、藤、金屬、陶瓷等,是全手工制作的工藝品,生漆來自漆樹。漆器工藝非常復雜,要經設計、制作木胎、包胎、涂灰、打磨、陰干、上漆、彩繪等數十道工藝,且成器保存難度頗大,是名副其實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藝品,精美華麗、富貴典雅,令人嘆為觀止。
喬武平表示,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綠水青山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底色,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在他看來,現在農村富起來了,鄉親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滿足,亟待提高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激揚磅礴的力量
“西蒲村因蒲草得名,蒲草是村莊的文化符號,村里借助蒲草豐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成立了渡口姑娘草編室,蒲草編織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月18日,太原市小店區西蒲村綠色驛站,村黨支部書記趙宏彬指著陳列柜里的草鞋、草籃、蒲團以及其他草編藝術品介紹。
在這個綠色驛站,西蒲村的生態、經濟、紅色等文化優勢一一呈現在眼前。
歷史上的西蒲村是有名的晉商村,明清時期,由于緊鄰汾河,西浦村是官方渡口,夏天有渡船,冬天有草橋,車馬可以通過,祁縣、太谷、平遙等地商客多從此過河,并在村中歇腳,西蒲村也因此成為集渡口與驛站于一體的交通要道,商賈云集,文化繁榮。
西蒲村渡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也發揮過重要作用。抗戰時期,晉綏八分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晉綏根據地的南大門,是通往延安、晉冀魯豫、華東、華中等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曾被黨中央譽為“鋼鐵走廊”, 西蒲村渡口是過往汾河的交通要道,也是“鋼鐵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西蒲村還曾是《論持久戰》在山西的印刷點。1939年冬,《論持久戰》單行本傳到山西后,在西蒲村秘密完成了100余本石印版《論持久戰》的印刷,為當時戰斗在汾河兩岸和太行、呂梁地區的抗日戰士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近年來,西蒲村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建成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論持久戰》在山西”展覽館,利用圖文展板、歷史物件和珍貴紀錄片資料等,全面展示了《論持久戰》的創作與傳播特別是在山西的印刷歷史。
“我們通過梳理村情村史、挖掘生態資源、傳播紅色文化,在村民特別是孩子們的心中厚植家國情懷,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紅色理想的種子,如是,少年未來可期。”趙宏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