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運河鎮的千畝紅富士蘋果基地,500畝果樹枝葉繁茂,清潤的果實掛滿枝頭。工人們忙著用支架固定果樹,并在上方覆蓋防護網。
運河鎮千畝紅富士蘋果基地是黃河故道片區鄉村振興八園同創項目之一,全長近10公里,涉及四套、運西、運圩3個村,總規劃種植面積1000畝,現已種植500畝。該基地主要種植“響富”蘋果,是煙臺大山果樹研究所選育,采用海棠苗嫁接、矮化、套袋等多項新技術,著色速度快,優質果率高,蠟質層厚,耐儲藏,目前已注冊成立響水縣響富大山果業家庭農場。
“響水的溫差和光照與煙臺相似,是種植蘋果的優良地塊。我們給果園覆上一層蘋果防雹網,它拉力強度大、抗熱、耐水、耐腐蝕,預防冰雹災害、鳥類啄食的同時,不會影響蘋果采光和透氣,就像給果園穿了層‘防彈衣’。”大山果業蘋果研究所技術師王紹東介紹。
基地作為養殖業的延伸產業,主要消納響水縣羽翔禽業養殖場雞糞。響水縣羽翔禽業養殖場日產雞糞近25噸,為有效解決了雞場養殖污染問題,2022年新建1200平方米有機肥生產車間,購置了400立方米糞污發酵塔,雞糞通過發酵塔發酵處理成有機肥。“有機肥進蘋果園,不僅節約化肥投入,減少土壤中的化肥殘留,同時還提高了蘋果品質,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基地負責人嵇春海說。
基地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推動了當地經濟更好地發展,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自基地建設以來,每天有十多名當地群眾在基地務工,高峰時有70多人。“我們老兩口,孩子都不在家,也干不了太重的體力活,到果園工作比較輕松,而且每天有100元的工資。”村民李桂軍樂呵呵地說。
今年是基地建設后第一年掛果,長勢喜人,預計畝產可達4000斤,豐產期可超10000斤,秋季將迎來大豐收。“我還準備擴大蘋果基地種植面積,打造旅游觀光采摘園,建設農產品加工廠,開發蘋果醋、蘋果酒等產品,延長產業鏈,推動蘋果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談及下一步發展,嵇春海信心滿滿。
當前,響水縣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重點打造8個特色產業園,形成特色品牌,串珠成鏈,加快打造黃河故道生態綠色富民“廊道”。
上一篇: 發展生態產業 守護綠水青山
下一篇:月季產業綻放“美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