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輝南縣石道河鎮黨委政府積極謀劃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培育發展樹莓特色產業,通過創新經營模式,主打旅游牌,建設集生態、休閑于一體的西南岔村現代農業觀光樹莓基地,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西南岔村耕地少,發展糧食作物規模和效益有限;而土質肥沃,氣候濕潤,適合灌木經濟果林發展。石道河鎮黨委政府立足西南岔村自然資源稟賦,確定發展樹莓產業。他們創新經營模式,采用“合作社+農戶+企業”的運營模式,結合“采摘+觀 光”,聚力打造集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體驗基地。為解決基地土地問題,合作社通過組織群眾集體流轉土地的方式引導村民入股,雇用當地農戶進行樹莓的種植采摘、日常養護等基礎工作,樹莓的深加工則由鎮內食品加工倉儲企業和沈陽農業大學全程提供技術指導。該項目預計每年可為西南岔村集體增收23萬元,為50多名群眾解決就近就業問題,實現人均增加年收入5000余元。
“樹莓是一種營養很豐富的水果,為了能高效利用,延伸產業鏈,我們謀劃成立了樹莓基地合作社。”作為這些樹莓的“大管家”,西南岔村黨支部書記徐鳳芝的語氣中充滿自豪。幾年來,村黨支部在經濟發展中當好先鋒,組織農民積極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在前幾年發展大榛子產業過程中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富裕,在群眾中威望很高。因此,石道河鎮提出發展樹莓產業后,村黨支部積極響應,也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有的投資入股,有的流轉土地入股,還有的參與日常管理,發展樹莓產業形成了合力,有力地推進了特色產業發展,體現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樹莓種植,技術是關鍵。西南岔村黨支部聘請樹莓專家、沈陽農業大學樹莓課題組負責人代漢萍教授,為項目建設及后期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技術指導,并在樹莓基地高標準建設、專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方面,提出很多中肯意見和建議,為樹莓產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目前,全村發展樹莓50畝,明年有望達到200畝。樹莓成為該村繼大榛子、貝母、藍莓之后的又一個致富項目。
上一篇:北京新版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