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來到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目光所及之處,萬畝竹林如同巨大的綠毯鋪陳在連綿起伏的山崗嶺壑。風吹竹涌,竹濤陣陣。
平水鎮是進入紹興南部山區的門戶,這里峰巒高聳,峽谷幽深。曾幾何時,蜿蜒起伏的山路阻擋了村民們走向富裕的步伐。
這些年來,平水鎮挖掘山區豐富的毛竹資源,逐漸打通竹產品銷售通道,健全竹產業鏈。當地現有竹林面積近5.1萬畝,涉及農戶近1萬戶。從一根竹到一塊板,再到一條鏈,實現了“點竹成金”的飛躍。
從無人問津到“點竹成金”
在平水鎮合心村村口,合心竹制品有限公司的員工忙著收購農戶的毛竹,數米長的竹子捆在一起稱重后,收購人員便會給農戶開具一張標注了斤數的小票,農戶憑票即可去村委辦公室領取收益。這些毛竹將被運往村外的竹制品車間加工成竹基纖維材料,用于制作優質竹地板。
與此同時,在紹興華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機聲隆隆的新廠房里,只見一堆堆毛竹經過加工,變成了可用于制作優質竹地板的竹基纖維材料。
“前幾年,山上的毛竹兩毛錢一斤都沒人要。”合心村黨支部書記任利成感慨地說。合心村是平水鎮最為偏僻的行政村之一,毛竹本是村民的“飯碗”,但因為賣不出好價錢,村民都不愿意上山砍竹,只能任其在山上自生自滅。
如今,在平水鎮鎮政府的支持下,鎮里發展竹纖維加工項目,合心村每年可“消化”100萬公斤毛竹。村民又開始賣起了毛竹,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僅毛竹銷售一項,村集體和村民共增收近60萬元。
在任利成看來,光是把毛竹賣掉這一項增收路徑還不夠,還得想辦法開發竹制品,提高毛竹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光賣毛竹,一根毛竹可能只值十塊錢,但是我們制成竹產品的話,一根毛竹可以賣到五六十塊錢。”任利成說。
2022年,合心村組建起強村公司——合心竹制品有限公司,形成了“農戶+強村公司+集體”的利益聯合體,組織農戶制作竹籬笆、竹籃等竹編工藝品,用于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的美化項目,實行訂單式生產,通過加工,毛竹附加值提升2倍以上。這兩年來,合心村的竹籬笆訂單供不應求,生意不僅做到了其他鎮街,還銷售到了紹興城區。
任利成算了一筆賬:到目前為止,合心村共收到多地市政園林竹籬笆訂單1.5萬余米、竹籃訂單1500多只;銷售毛竹200多萬斤,產值12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50多萬元。
竹制品訂單“送”上門來
最近,合心村村民宋運福每天天剛亮就開始忙活起來,加快進度趕制竹涼席。從砍竹、下料、剖篾、拉絲,到編織、鎖邊,所有流程都由他一個人純手工完成,制作一床竹涼席需要四五天。
“竹涼席選材很講究,剖篾后也只能用一毫米厚的頭青這一層。”宋運福介紹,“一床竹席的市場價在1500元左右,今年的銷售形勢還不錯,天熱了,訂單一個接一個,忙不過來。”
72歲的宋運福是村里的老篾匠。在毛竹無人問津的年月,他將竹子做成竹制品,再挑到集鎮上賣。“那時候蠻苦,一年到頭也賺不到多少錢。”宋運福說。現在,包括任利成在內的村干部經常幫他在微信“朋友圈”“吆喝”,定制竹席、竹籃、手工藝品的訂單源源不斷“送”上門來。宋運福就在家門口干活,每年能賺七八萬元。
合心村鼓勵村民拾起傳統手藝,同時為了能打開竹制品銷路,特地注冊了“任公子”等商標,招募本村的能工巧匠編織竹籬笆、竹籃、竹果盤,制作竹杯等竹器。
前不久,一款“竹筒奶茶”憑借獨特的造型俏銷全國。杭州、紹興部分奶茶店的竹筒杯就來自合心村。這些天,村里不少師傅正參與制作竹筒杯。
今年年初,作為“共富工坊”的合心竹制品有限公司通過鄉賢的牽線搭橋,接到了第一筆奶茶竹筒杯的訂單。由于產品質量過硬,目前合心村已與杭州、紹興的3家奶茶店合作,長期提供奶茶竹筒杯。
不只竹筒杯,現在,合心村還開發出竹籃、竹笠、竹燈罩、竹桌、竹椅、竹頂篷、竹編熱水壺等20多款竹制產品。“以前毛竹便宜沒人要,現在村民一天編4只竹籃,可以賣出120元錢。如果是扎竹籬笆,一天的人工費也在300元左右。”任利成說,村民賺這份工資得心應手,每戶家庭一年可以增加一萬元以上收入。該村發展“共富工坊”后,村里幾乎沒有了剩余勞動力。
村村抱團,做大做強“竹文章”
到過平水鎮的人,大多對這里的連綿竹海印象深刻。“竹林里空氣清新,是絕妙的自然景觀和天然氧吧。”平水鎮黨委書記姚建煒介紹。依托生態資源,平水主要發展特色農業,有5張“金名片”,分別是“中禾竹、日鑄茶、海豐花、同康筍、至味醬”,尤其是竹筍,種植面積有4萬多畝,被評為“中國竹筍之鄉”。
然而多年前,靠山吃山的平水人過得并不好。平水鎮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源保護地,制約條件十分明顯:山多地少、資源分散、產業發展處處受限。
生態紅線要守牢,經濟社會要發展,怎么辦?以竹產業為例,為了破解困局,近年來,平水鎮依托全域黨建聯建,充分挖掘山區豐富的毛竹資源,通過整片規劃、整合資源、整體運營,以“年產2萬噸竹基纖維材料”項目為牽引,走出一條組織聯建、項目聯融、產業聯興的鄉村共富新路徑。
“我們結合森林生態建設、森林步道建設、產業融合發展等現代林業發展項目,采取低產林改造、豐產培育等擴面提質的方式,以同康綠林竹海為中心輻射周邊,打造一批集中連片的竹產業共富工坊群。”姚建煒介紹。比如,同康村的四季筍工坊,協同專業合作社組織收購、外銷村民自產的竹筍,預計全年春筍、鞭筍、冬筍、筍煮干菜銷售額可達800萬元以上。
去年,平水鎮以補助入股的方式,與祝家、合心、同康、五聯、岔路口等25個有毛竹資源的村共同組建強村公司——紹興市柯橋區益農竹業開發有限公司,約定農戶的毛竹由村集體統一收購,委托強村公司進行砍伐運輸作業。
目前,平水鎮竹產業鏈共富工坊共3家,累計伐運毛竹約450萬斤,吸納農村勞動力1000余人,促進村級增收約140萬元,村民增收約180萬元。“今年計劃伐運毛竹1000萬公斤以上。”“益農竹業”負責人李敏奇信心滿滿地說。
上一篇:德清聚焦濕地碳匯 共護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