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緊鄰丹江口水庫的淅川縣馬蹬鎮張嶺村中藥材種植基地,金銀花、黃芪、柴胡、地黃等藥材長勢喜人。
“這個活兒不累,離家近能顧家,每個月還能多掙1000多元。”正在基地干活的張嶺村村民賈照德滿臉喜氣,手不停工地薅著地里的雜草。賈照德今年60歲,為了照顧一家老小,沒辦法外出務工。自從村里成立中藥材發展合作社,賈照德立馬應聘上崗,得空就往基地跑,培育、拔草、追肥,忙得不亦樂乎。
“你站這塊地兒放眼望去,擱以前都是石頭荒山,土地薄,種啥都不中。”說起以前的生活,老賈直搖頭。張嶺村地處山地丘陵地帶,糧食產量低,農民守著幾畝薄田,只能混個肚子圓。
如何改造荒山薄地發展村級經濟?淅川縣立足水源區、山區的區位特點,找準水質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點,大力發展中藥材、生態林果等生態高效農業,還出臺一系列產業獎補、技術培訓、品牌創建等扶持政策,扶持生態產業高效發展。
“金銀花、黃芪這些中藥材,耐瘠薄、耐干旱,有利于保持水土,經濟效益也好。”張嶺村黨支部書記梁紅偉說,經過多方考察,村里把中藥材種植作為重點發展項目。
“沒種過也沒經驗,種出來沒人收咋辦?”產業發展伊始,村民質疑不斷。面對質疑,張嶺村成立了中藥材發展合作社,一方面發動村干部、黨員帶頭種植中藥材,領著群眾上門參觀學習技術;另一方面,對接中藥材收購企業,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訂單生產,保底價收購。“種藥材可以免費學,咱只管認真學放心種,購苗、售賣藥材這些事都由合作社統一聯系企業!”產銷問題解決,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種植地黃300多畝,平均畝產3500斤左右,1斤賣2.5元,刨除人工費,一畝地還能收入2700元。”梁紅偉算起了收入賬。藥材賣得好,群眾種植積極性就高,當年,張嶺村就有200多名群眾直接參與到中藥材種植中。
“延長產業鏈,藥材才能變成更多‘藥財’。”馬蹬鎮黨委書記夏丹說,近年來,馬蹬鎮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中藥材加工企業,在產業鏈上做文章,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馬蹬鎮的金銀花品質好、產量高,我們已經簽訂保護價合同,他們只要有,我們就能收!”河南福森藥業公司負責人陳向東指著剛收購來的金銀花滿意地說。
添加艾絨,壓實艾條,打包裝箱……走進馬蹬鎮飛躍艾制品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熟練地進行艾制品加工生產。“艾葉剛從地頭割好,我們就派車拉走,收購價高于市場價。”公司負責人胡成飛介紹,本地加工可以節約運輸和加工成本,把節約的成本讓利于民,真正實現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目前,馬蹬鎮已發展各類中藥材1.8萬畝,年產值8000萬元,帶動2000戶增收。
上一篇:淅川滔河鄉萬畝杏李進入成熟期
下一篇:“一村富”怎樣延伸為“整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