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林下經濟發展,人工栽培紅松果林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成為生態建設、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徑。集安市臺上鎮積極推廣紅松果樹嫁接技術,為當地農戶持續增收開辟新途徑,成為農民名副其實的“致富林”。
在臺上鎮興安村,200多畝紅松果樹林長勢正好。與其他紅松林不同的是,這里的紅松果樹比同等年限的紅松要矮上許多,八年生的林木高度僅在2米左右,花果卻十分繁盛,這都是紅松嫁接技術的功勞。正常紅松結果需要20年,嫁接技術提前了紅松結果時間,通過人工疏果、嫁接,一米多高的松樹就結了六七個果實,在第五到第六年就可結松塔。嫁接紅松果樹豐果期可達50年以上,隨著林齡增長、產果率的提高,林地效益顯著增加,將成為幾代人受益的“搖錢樹”。負責人李林增算了這樣一筆賬,按照每畝地密植74棵紅松果樹計算,預計畝產松籽15公斤,當年可收益7萬元左右。從豐產期開始每畝可達40萬元以上,往后收益還將逐年增加。正是看到紅松果樹嫁接發展的好效益,興安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在自家林地栽種起嫁接紅松果樹。
興安村黨支部書記劉輝說:“嫁接紅松的優勢很大,荒山也可以嫁接紅松,不僅可以保護環境,而且年年接年年見利。我們村現在普遍嫁接紅松,這對我們村資產收益將會有很大提高,我們都對這個項目很看好。”
不僅是在興安村,中興村鄉村振興紅松果林種植項目于2023年4月中旬開始實施,項目總投資50萬,發展種植基地80畝,栽植嫁接苗5500棵,本項目建成完工后,直接受益農戶30余戶。
眼下,臺上鎮正在積極引導各村加大紅松果林嫁接規模,并與相關部門加強技術指導,有效地促進當地的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林業栽植效益,讓村民親身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上一篇:呂梁中陽:傾力打造“黑木耳之鄉”
下一篇:松林公司召開藍莓產業發展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