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板栗生產大國到板栗產業強國轉變,我們還有很長路要走。”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板栗科技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暨中國經濟林協會板栗分會換屆會上,中國經濟林協會會長張志達的話引發了與會代表的共鳴。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代表一致認為,提升板栗種植經營、生產加工科技水平,推動板栗產業發展刻不容緩。
板栗是我國七大優勢經濟林樹種之一。目前,全國板栗種植面積達2748.59萬畝,分布在26個省(區、市),年產量214.91萬噸,在助力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改善山區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實際生產中,栗園面積大、板栗產量低的尷尬始終存在。全國進入盛果期的栗園中,只有約20%可實現畝產300公斤以上,絕大多數畝產不足100公斤。
“國內對板栗的遺傳性狀研究普遍不足,板栗良種化程度低,直接影響產業發展。”河北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王廣鵬說。
多年來,昌黎果樹研究所收集保存了包括燕山板栗在內的344份板栗種質資源,建立了枝、葉、花、果四大類共124個遺傳多樣性研究指標,篩選優質種質資源開展雜交實驗。目前,研究所共選育出在量產、矮化、抗逆性等方面表現優異的雜交后備品種50多個,省內推廣種植超過175萬畝,鮮果年產值約35億元,占全省板栗鮮果總產值的50%。
經營管理技術落后,是板栗單位面積產量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技術、資金不足,板栗樹修剪、采摘等多個環節的機械化程度普遍較低,樹冠郁閉嚴重、樹形紊亂、樹勢漸弱,半數以上栗園逐漸變為低產低效園。為此,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玉柱提出,加強省力化技術及設備的研究和引入,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模式,解決粗放經營問題。
提升經營管理技術,各地已有探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京政團隊提出了“抓大放小”的修剪方式,對已經郁閉的大樹,疏除過密、過高、過粗的多年生主枝或枝組,保留一年生、兩年生小枝,在提升總產量的同時,降低了栗農因爬樹發生意外的風險。在河北多地,利用“抓大放小”技術的栗園,畝均可增收25-50公斤。
在湖北,老板栗樹低位嫁接換種技術因成活率高、迅速豐產受到不少栗農的歡迎。技術帶頭人、湖北省農科院經濟林果團隊負責人徐育海介紹,相較于傳統的毀園重建、高接換種等方式,低位嫁接技術操作簡單,當年成活率超過79%,第二年開始結果,第四年就可進入豐產期。2017年,這一技術被農業部確定為年度農業主推技術。
在注重栽培技術創新的同時,代表們也提出了板栗在產品研發及商品化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板栗的加工轉化率平均為20%,而發達國家已經超過了90%,大量板栗出口后被國外企業進行深加工,再高價投放市場。”張志達說,精深加工不足、產品種類單一,導致板栗產業難以形成市場規模。與此同時,板栗加工中的剝殼去衣、控制褐變、防止破碎等技術難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河南信陽多栗多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春生對此持相同看法,在他看來,精深加工企業及研發團隊的缺失,是板栗“賤賣”的重要原因。“板栗深加工企業必須在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下功夫,共同完善板栗食品結構。”李春生說。
為豐富產品種類,多栗多公司與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聯合開展研發,首創板栗汁飲品,并推出板栗罐頭、板栗粉、板栗果脯等多款產品。目前,多栗多板栗汁飲料產品已成功上市,銷售范圍輻射河南、安徽、山西、廣東、廣西等多個省區。
2008年,北京老栗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與980余戶農戶簽訂了價格保護協議,農戶按照合作社統一標準進行管理、采摘,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全部收購,確保原材料質量穩定。
“北京的生產企業更偏向小而精,我們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板栗的深加工和品牌效應。”合作社理事李思鵬說,合作社引進了全封閉生產設備和整套自動流水線,研發出速凍栗仁、板栗餡料等產品,與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多個網絡銷售平臺達成合作,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上一篇:旱腰帶上的“森林村莊”
下一篇:林果飄香說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