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葉連枝千萬綠,一花兩色淺深紅。”初夏時節,在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冠軍村的花棚內,艷麗的玫瑰芬芳醉人,玫瑰園經理陳泉池正通過直播向網友推介“鄧州玫瑰”。此時,在九龍鎮梨陂村的食用玫瑰種植基地里,種植大戶王勝武正小心翼翼地將新摘的玫瑰花瓣送進烘干車間……兩地相距不過10公里,卻都以玫瑰為主題,盡情抒寫了一首鄉村產業發展的“芬芳詩篇”。
玫瑰產業得以“綻放”,需要精心呵護和堅實的保障。近年來,鄧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通過優化產業布局、盤活土地資源、延伸產業鏈條等舉措,推動玫瑰種植產業與精深加工、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以“美麗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之路。
用地保障護航“美麗經濟”
“滿眼都是玫瑰花,仿佛置身花海中,心情特別好!”“周末帶孩子來看花,哪個角度拍照都好看。”在張村鎮大池子玫瑰園里,賞花游玩的游客紛紛說道。
在張村鎮冠軍村,鄧州局通過科學規劃農業用地布局,推動56畝零散土地集約化利用,建成43個現代化溫室花棚,原本分散的閑置土地變成玫瑰規模化種植基地,畝產凈利潤從2000元躍升至1萬余元;在九龍鎮梨陂村,該局聯合村黨支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村內閑置的200余畝撂荒地整合為連片玫瑰種植園。
“過去這些地荒著沒人種,如今通過土地流轉,每畝地年租金超過800元。”梨陂村村民李大姐說。農閑時,她經常到村里的食用玫瑰種植基地務工,負責采摘、打包玫瑰花瓣,每天收入80元。
土地資源的盤活,不僅讓“沉睡資源”重煥生機,也帶動了村民就業,讓“美麗經濟”得以持續“綻放”。“我們的玫瑰花從扦插到移栽、修剪、除草、施肥、摘花等都需要人員打理,尤其是到了盛花期,一座花棚大概需要20多人,都是本村或周邊村莊的村民。”梨陂村黨支部書記表示。
近年來,該村食用玫瑰種植基地加工生產的玫瑰花茶銷量持續上升,為村民致富提供了新路徑。
科學種植發展特色產業
“玫瑰花嬌貴,在種植的過程中不能怕麻煩,更不能投機取巧,花卉品相好才能賣出好價錢。”陳泉池介紹,“你看,中間這個花棚種植的玫瑰品種是‘蜜桃雪山’,左邊那個棚種的是‘粉紅佳人’,右邊那個棚種的是‘卡羅蘭’。”順著他指的方向看過去,一片盛開的玫瑰粉如霞、紅似火,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美艷。
為幫助村民科學種植玫瑰、壯大特色產業,鄧州局聯合南陽市林科院、南陽月季研究院專家團隊,為鄉鎮玫瑰種植戶提供全周期技術支撐。在冠軍村,陳泉池的玫瑰園曾因病蟲害等原因造成花朵枯萎,損失慘重。專家入駐后,引入科學育苗、冷庫儲鮮技術,并推廣“一棚一品”種植模式,讓園里的玫瑰品種從8個增至23個,花卉品質大幅提升。今年,陳泉池計劃投資200萬元建設玫瑰切花基地,占地30畝的溫室大棚建成后可貯存4萬多枝玫瑰花,進一步加大銷量。
產業鏈的延伸,為鄉鎮玫瑰產業增值插上“翅膀”。在鄧州局的多方聯絡、助力下,梨陂村王勝武的食用玫瑰基地建起了烘干車間,將新鮮的玫瑰花烘干加工成玫瑰花茶,每千克售價達60元。“零添加、純天然”的品牌標簽,讓該產品暢銷菏澤、亳州等地。
此外,鄧州局還鼓勵鄉鎮玫瑰種植基地不斷拓寬發展途徑,通過“玫瑰﹢文旅”的發展模式,推動“鄧州玫瑰”品牌走向全國。冠軍村打造集觀光、采摘、文創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每年吸引游客超5萬人,農旅收入突破300萬元。
創新模式打造亮麗名片
“大家好!歡迎來到直播間,這是我們剛采摘的玫瑰花,花朵鮮艷、香氣濃郁。”鏡頭前,陳泉池正熱情地介紹鮮切玫瑰的特點。目前,陳泉池帶領園區團隊開通直播100余場,年銷售玫瑰超10萬株。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我們逐漸掌握了‘流量密碼’。每逢節假日,我們還加開直播場次、延長直播時間,玫瑰銷量是平時的5倍。”陳泉池說。
隨著“鄧州玫瑰”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全國各地客商慕名而來。今年3月,國內玫瑰花種植產業頭部地區——云南省昆明市的花卉客商來到冠軍村,與玫瑰種植大戶簽訂了種苗培育訂單。
此外,為讓“鄧州玫瑰”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亮麗名片,鄧州局創新實施“1﹢N”聯農帶農政策,引導農戶參與玫瑰花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生產。陳泉池的玫瑰基地日均用工70余人,村民李建軍從普通農民轉型為玫瑰園里的技術骨干,月收入超5000元;梨陂村食用玫瑰基地每到玫瑰采收季,日均招收60名村民,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花棚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下一步,我們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讓‘美麗經濟’持續綻放。”鄧州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一篇:河南南樂林下芍藥“顏值”變產值
下一篇:新疆于田沙漠玫瑰開出“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