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龍泉山薄霧籠罩。56歲村民陳仕蓉騎著電動車穿過土門村,來到苗圃大棚。她熟練地打開噴淋系統,剛出土的無患子幼苗掛滿水珠,身后是一排排整齊的棚架桿。
這里是中國鐵建昆侖投資集團和中鐵二十三局共建的千畝苗圃基地,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龍泉山生態保護修復暨國家儲備林項目的一部分。
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是央企的責任和擔當。近年來,中國鐵建作為龍泉山國家儲備林項目實施方,在龍泉山周邊5個縣(區)29個鄉鎮開展生態修復,總面積56.6萬畝。
項目總工程師蔣平介紹,對于密度較高的低產林,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補種了櫸樹、無患子等珍稀樹種,既能保持水土,也為以后發展產業留下空間。對于荒山,則栽植水蜜桃,引進了矮化密植技術,用智能系統控制澆水施肥,目前已種植3800畝,以后要擴大到上萬畝,形成一條生態產業鏈。
苗圃大棚內,從涼山來打工的農民吉次你合正往無紡布袋里裝輕基質,他和家人一天能掙兩三百元。“以前在老家種土豆、玉米,收入少,沒想到種樹能掙這么多錢!”
“像吉次你合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在龍泉山項目基地2000多個作業點有很多。”本地施工隊長胡子亮說。他從事林業10多年了,對此感慨較深,“以前種樹全靠人力,現在央企帶來技術和資金,我們按標準施工,每天能掙200元。”
同一時間,龍泉驛區山泉鎮水蜜桃示范園內,工人們也在忙活著,他們要把剛采摘的桃子送到成都萬象城的“古驛森鮮”展臺,通過國企開放日活動,將林間美味送往城市餐桌。“我們將通過多種思路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目前正在研發果酒、桃膠等產品,以后還要建冷鏈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桃子的商品價值。”項目負責人翟森說。
從生態修復到產業發展,央企的“林業+”模式取得顯著實效。項目啟動以來,讓眾多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每畝經果林年產值超過1萬元,3800畝桃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于9000輛汽車的排放量……
“山還是那座山,但樹更值錢了。在家門口上班,比出去打零工穩定多了。”陳仕蓉說。
上一篇:江西科學家破譯花櫚木“遺傳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