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米,因其豐富的營養、爽滑的口感,被譽為“植物燕窩”,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單莢皂角米主要產區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擁有著數萬畝的滇皂莢樹,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龍營村委會大勐藏村民小組還是滇皂莢樹人工種植的發源地。
每年七八月,遠遠便能看到大勐藏村民小組一棵棵高大茂密的滇皂莢樹上掛滿了皂莢,一根根螺旋狀的皂莢在風中搖曳著,滿載著豐收的喜悅。
大勐藏村民小組有上百年的滇皂莢種植歷史,現存最古老的滇皂莢樹的樹齡已超過120年。滇皂莢樹的生長速度慢,但樹齡可達六七百年,屬于深根性樹種,需要近十年的生長才能開花結果,其結果期可長達數百年。皂角米俗稱雪蓮子、皂角仁,是滇皂莢樹的種子。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蘊含豐富營養價值的皂角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皂角米的售價也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1.5元/斤變成了如今的300—500元/公斤,一棵滇皂莢樹的年收入可達7000元至1萬余元。高昂的價格使村民們種植滇皂莢樹的熱情越來越高,“我們村子里最多的就是滇皂莢樹,基本上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都有種植。我家現在種了大大小小200多棵,能結果的大樹現在有10多棵,皂角米年產量達400斤左右。”大勐藏村民小組種植大戶尹安政說道。
每年九十月份,在村頭村尾、農家院子里,隨處可以看見幾個婦女、老人圍坐在一起,邊聊天邊剝滇皂莢。談笑或漫步間,手指翻飛,剝個不停。一粒粒皂角米從她們的指尖滑落,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皂角米雖然難剝,但比核桃賣得好,是名副其實的‘金瓜子’,今年我家打算再擴種10多棵。”種植戶李大姐表示。
“皂角米成品過程非常復雜,要剝一道皂莢、二道殼,再來第三道‘去芯留米’。在剝的時候既要把皂角籽的外皮和胚芽去除干凈,又要使皂角米顆粒完整無缺,保證品相。由于動作過于精細,機械難以做到,只能手工完成。”大勐藏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尹朝邦介紹道。
針對皂角米客戶需求量大、滇皂莢種植零散不成規模的現狀,梁河縣林業和草原局技術專家利用專業和技術優勢,采取上門服務、現場觀摩、現場指導等形式,就如何選穗、移植嫁接、監測管理、苗木種植等進行講解,傳授滇皂莢種植管理經驗,讓種植戶更直觀地了解種植管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據悉,為進一步推動梁河縣滇皂莢產業的穩健發展,實現滇皂莢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梁河縣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發展規劃。截至目前,梁河縣滇皂莢種植面積2.7萬畝,2023年產滇皂莢2650噸、單莢皂角米106噸,實現產值4240萬元。種植滇皂莢已成為梁河縣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皂角米也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瓜子”。
上一篇:湖北英山:獼猴桃熟了 生態游熱了
下一篇:江西車橋鎮:小葡萄串起大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