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緣的青衣江畔,215萬畝竹林翻涌成浪。一根根竹絲正編織著“以竹代塑”的綠色愿景,串起鄉村振興的共富鏈條。
雅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竹編產業為抓手,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需求深度融合,讓“指尖經濟”成為林農增收的綠色引擎,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護航+模式創新:小竹絲撬動大產業
雅安堅持政策引導、市場主導,將竹編納入“以竹代塑”重點發展方向,通過培育合作社、搭建平臺破解散戶單打獨斗難題。雨城區以龍河新竹編合作社為核心,帶動200多戶農戶參與生產銷售。全區8家合作社聯合成立周公山竹業有限責任公司,構建“農戶+合作社+公司+市場”經營模式,與眉山、成都等地龍頭企業合作,吸引大批訂單。
在政策與模式雙輪驅動下,全市竹編產業多點開花:雨城區開發農產品包裝、工藝品、生活用品三大系列30余種產品,年銷售量超120萬件,產值突破500萬元。天全縣5家合作社年編織茶包(個、套)1.2萬件、工藝品2000余件,年產值達300萬元。這些“以竹代塑”的竹編產品,滿足了市場對生態健康、綠色包裝、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讓“雅竹”品牌在行業浪潮中嶄露頭角。
匠心升級+文旅融合: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走進雨城區“西康記憶”文旅街區的竹編博覽館,弧形茶器、網狀收納籃、現代竹編裝飾畫琳瑯滿目,年均吸引游客4萬余人次。當地非遺傳承人介紹:“我們保留了傳統竹器的古樸質感,結合‘以竹代塑’需求,研發可降解茶包套、環保家居裝飾等新產品,附加值相比以前提升3倍以上。”
全市以技術創新為抓手,推動竹編從實用工具向文創產品轉型:一方面,推廣弧形編織、網狀編織等新技法、新工藝,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茶包、裝飾用品、藝術品等精加工產品;另一方面,依托文旅街區、竹博館等載體,打造“竹編+文旅”體驗場景,帶動產品線上線下同步熱銷。如今,雅安竹編產品通過竹博會、茶博會等平臺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以“綠色、環保、手作”標簽成為“以竹代塑”消費理念的生動實踐和藝術載體。
聯農共富+產業延伸:一根竹絲串起共富鏈
“以前砍竹子,一年賺不到5000元;現在加入合作社編竹包、編茶包,一年就能掙3萬多元。”雨城區大興鎮村民的話,道出了竹編產業聯農帶農的實效。雅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培訓學校”模式,構建“客戶訂單-定向派單-成品回收”的按需定產體系,讓農戶零成本學技術、零風險接訂單、零距離興就業。
數據顯示,雨城區龍河合作社農戶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天全縣合作社林農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全市通過竹編產業累計帶動1500余人穩定就業、近200戶兼職人員年均增收近萬元,有效實現“一根竹絲富一方”的發展目標。
從竹林深處到市場貨架,千家萬戶竹絲輕搖,織就的不僅是精美物件,更是雅安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與綠色未來。2024年,雅安竹產業綜合產值達60.53億元,同比增長12.08%,竹編制品年產量140余萬件,越來越多竹編村變身富裕村。未來,雅安將持續深化“以竹代塑”創新實踐,推動竹編產業與電商、文旅深度融合,培育綠色消費場景,讓“雅竹”品牌更響、鄉村更興、群眾更富。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安吉竹業讓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