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內油料供應,我們一定要選育出高產、穩產、高抗優質油茶新品種?!?0多年前,姚小華就鎖定了這個目標,他成為了同事們眼中“馬不停蹄的工作狂”,扎根在田間地頭,潛心于油茶等木本油料樹種研究。
如今,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油茶科研團隊不僅首次完成國內油茶全區域遺傳資源調查,建立按氣候帶六處種質基因庫,還選育出高產良種和無性系49個,近年還推出4個高產雜交良種等,啟動油茶產品質量安全與精深加工利用,構建了油茶全產業鏈創新體系,為我國油茶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攻堅克難,煉出油茶高品質
全球油脂消費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油脂資源,其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木本油料。我國有木本油料樹種200多種,其中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種,油茶、核桃、油橄欖等木本油料油脂是我國傳統的優質健康食用植物油,其產量約占國內食用植物油生產量的10%。
國家已將發展木本油料產業作為保障我國食用油安全、優化國民食用油結構、提高國民膳食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八?,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眮喠炙芯繂T、木本油料團隊首席專家姚小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為了摸清油茶“家底”,亞林所油茶科研團隊輾轉于各個林間山頭開展全國油茶普查,弄清楚我國油茶資源分布情況,開展油茶種質資源搜集和后續創新利用等研究。
最終,團隊在浙江、江西、云南、湖北等地建立了1100畝種質基因庫,收集油茶種質2505份、油用物種68個,首次完成國內油茶全區域遺傳資源調查標準制定、數據庫建立及遺傳資源編錄。
有了資源“寶庫”,從中優選出油茶品種,再培育油茶良種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姚小華帶領的油茶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研究范圍更廣,涉及良種、栽培與加工利用,基本覆蓋油茶全產業鏈,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聯合全國油茶科研力量,在油茶雜交種質創新、分子輔助育種、高產新品種區試篩選、加工利用等方面,開展了集成性創新。
由他們選育出的油茶高產新品種良種和優良無性系有49個。據介紹,新品種油茶的鮮果出油率從5%提高到6.4%,炭疽病感染率從14.0%~38.1%降低到3%以下,特別是產量規模應用穩定在畝產油30~40公斤,小面積典型示范林達到60公斤以上。他們還選育了一大批雜交良種與無性系,其中主導首次創育的雜交“油茶亞林ZJ01號”“油茶亞林ZJ02號”“油茶亞林ZJ03號”“油茶亞林ZJ04號”通過良種審定并在主產區區試或應用。新品種不但抗病力強,而且適應性廣,大面積示范林畝產油量為當前實生林分的10倍以上,比無性系良種也有了很大提高。
“將育種工作從選擇育種推向雜交育種為主導,提升了我國油茶良種選育水平,有利于油茶產業未來發展階段從源頭提質增效。”姚小華說。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我們早期選育的‘長林系列’品種,經過科學試驗和生產性栽培試驗,以及新一輪種下篩選淘汰,我們發現經過篩選的這個系列的品種更加高產、穩產,目前已經覆蓋了我國14個省市區?!币π∪A介紹。
創新技術,引領產業新發展
有了良種,缺乏科學配套的栽培技術,依然不利于產量提升與穩定。我國木本油料樹種資源豐富,但應用技術相關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集約化不完善,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欠缺,以及粗放管理等問題困擾著產業發展。
對于農民來說,過去栽種油茶都是“跟著感覺走”,產量低,而且費時費力,急需找到一條科學、高效的路子。
“針對不同種植區域、不同氣候條件,我們從品種配置、種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進行科研攻關,并獲得不錯的進展,初步建立了油茶豐產培育技術體系?!币π∪A介紹。
該團隊創新研發油茶新品種和無性系配比、規?;缂夹g為核心的油茶新品種栽培技術,提出了油茶低產林改造模式與技術。其首創形成的豐產培育技術體系是油茶產業的重大技術創新,研發良種和技術體系已在浙江、江西、湖南、廣西、安徽、湖北、貴州等省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此外,茶油加工及其副產物利用技術也是一大亮點。實際上,油茶有很多“廢棄物”,60%是被丟棄的,如何變廢為寶?
他們開發了茶油高得率壓榨技術和脫殼冷榨技術,茶油加工副產物的利用率達90%以上。建成科技成果應用示范區120個,平均單產提高30%以上,全產業增產增效,有效提升了木本油料產業經營技術水平和產業效益。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高產優質油茶不斷綻放著光芒,這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最好的見證。2008年,姚小華主持研發完成的成果《油茶高產品種選育與豐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之后,又連續獲得油茶方面6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成果,技術內容涉及種質資源與良種種苗、高效培育技術及產品質量與高效加工技術等。
經過多年發展,以油茶為核心的創新團隊,已發展為集基礎研究、良種、培育、病蟲防控、加工利用等于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掛靠其中的國家油茶科學中心、產業技術協作組、原國家創新戰略聯盟、國家林草局工程技術中心及覆蓋全產區的種質資源保存基地、支撐的良種基地及先進生產示范線,同時承擔科技創新、學術與信息交流、科技推廣服務等功能。
推廣指導,讓成果遍地開花
目前,我國油茶產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伸,成為我國重要油料作物之一。
在新時期的油茶振興工作中,亞林所油茶科研團隊的足跡遍布全國主產區的油茶林和油茶企業,圍繞主產區的需求,開展以高產示范為主的推廣。
其中,引以為傲的“長林系列”品種已經在長江流域、北亞熱帶、南部產區、西南山地進一步精選定位,形成代表最先進的品種組合化配置生產,推廣本單位獨家研發的芽苗砧育苗技術覆蓋全區域,近十年超過50億株,技術指導優良品種推廣和低產林改造600多萬畝。
姚小華團隊長期在南方經濟林產區進行技術指導、組織或參與技術培訓,科技推廣服務涉及亞熱帶主要區域,包括浙江、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廣西、廣東、云南、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海南等16個省市區。
近十年來,為應對油茶等經濟林產業發展需要,他率領的科研團隊組織或參加各類油茶等經濟林科技培訓活動200多場次,人員約20000人。為推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產力水平提升、服務三農、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團隊一直以來的堅持,他們為油茶種植區因地制宜出對策,“對癥下藥”解難題,使各地油茶的經營管理從“粗放”轉向“精細”,茶油品質從“低端”走向“高端”。
望著腳下那片蔥蘢之地上結出的累累碩果,姚小華欣慰之余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拔覀冞€要繼續勇攀科技高峰,為油茶產業保駕護航,為國家糧油安全提供保障?!币π∪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