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贛中峽江縣的山林間生機盎然。昔日以種苗、木材輸出為主的林地,如今通過“林+菌”“林+藥”等復合經營模式煥發新生,在守護生態的同時,讓林地資源變成經濟收入,走出一條生態與效益雙贏的新路子。
在峽江縣林木良種場林下復合經營示范基地,175畝林地被劃分為森林藥材區與食用菌培育區,不同區域根據林地條件和作物特性科學布局,形成了互補共生的立體種植格局。在150畝林間空地,套種100畝山香圓和50畝崗梅,與上層林木形成錯落有致的復合生態系統,另外25畝則培育玉木耳、虎乳靈芝、南方羊肚菌等特色菌類。
“我們與省林科院合作,篩選出適合本地林地的品種組合,既不影響林木生長,又能實現畝均效益倍增。”基地負責人介紹,目前食用菌類已見成效,2024年玉木耳年收益達80余萬元,虎乳靈芝也帶來了40萬元收益。待山香圓和崗梅進入盛產期后,預計每年還能分別創造80萬元、50萬元產值。
西莊林下復合經營示范基地更是“復合經營、高效利用”的典范。這片林地610畝,新造油茶、樟樹、濕地松,同時科學套種了杭白菊,并配套建設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基地精心挑選7月至9月不同成熟期的品種,巧妙避開農忙時段,有效破解了勞動力緊缺難題。
“按照20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栽種,每畝約有5500至6600株,我們已與藥企簽訂保底收購協議,預計每畝產干花150公斤,畝產值可達0.84萬元。”基地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僅此一項就能實現年近500萬元產值,還能為村民提供季節性務工崗位200多個。
如今的峽江,林下經濟正從單一的種養模式升級為“生態+產業+民生”融合發展體系。一個個復合經營示范基地如同散布山間的“綠色銀行”,既存下了滿山蒼翠的生態資本,又產出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持續擦亮“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峽江名片。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