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部分老師與學員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質保量完成《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的紅樹林保護、營造和修復任務,7月25-26日,舉辦了2022年全國紅樹林濕地保護與修復培訓班。
培訓班在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的指導下,由紅樹林基金會(MCF)和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廈門大學)共同主辦,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院、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福建省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等單位共同協辦,探討了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相關政策技術問題解決方案。
此次培訓班為期2天,共有來自279個單位的約500余人參與了培訓,其中來自各級自然資源和林草主管部門和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相關工作人員占到總人數的46%。
培訓班以“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紅樹林生態修復”為主題,以線上授課和討論的方式進行,共設置專題講座13個,其中9個講座內容涵蓋相關政策法規、紅樹林生態系統認知、紅樹林修復及監測技術、魚藤治理等修復工作中廣受關注的問題,同時,培訓班對紅樹林種養殖結合、紅樹林藍碳等紅樹林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進行了案例分享和探討,安排了一線工作者及研究者介紹了廣東、廣西、海南和浙江紅樹林保護、營造、修復案例,分享了成功經驗。針對講座的內容,各位老師以及學員之間展開了熱烈討論。
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需要更多擁有科學理論知識和掌握保護技能的工作者。此次培訓班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題培訓活動,它搭建了一個科學保護、溝通交流的平臺,提高了各級相關部門一線工作者對紅樹林有效保護和修復認知。紅樹林基金會負責同志表示,以后將開展更多的相關研討會和培訓班,為我國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增磚添瓦。
下一篇:內蒙古首個智慧林長制平臺上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