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省天長市草廟山區,2500多畝薄殼山核桃、桃樹、梨樹林地里套種的苦參、仙鶴草、藥菊等中藥材長勢旺盛。
“薄殼山核桃林下套種的中藥材成活率超過95%,一地多用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林地利用率。眼下,村里正著手為基地安裝水肥一體化系統,后期產量和收入將會更高。”金集鎮草西村黨總支書記陳葉桃介紹,他們正在和一家體育俱樂部洽談,把整片山坡的林間道路改造成能開展省市級摩旅賽事的騎行道。
產業活力來源于集體林改。2006年,天長市先行試點林改,推動林農發展綠色產業,提升林地經濟附加值,讓全市60.06萬畝生態林迸發出新活力。
天長市林長制辦公室主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局長趙成剛介紹,在草廟山、長山、冶山、金牛山等主要林區,生態發展模式已經初具規模:山高處營造松樹等用材林;山坡地種植經果林,套種中藥材和茶樹,并在林下養殖土雞土鴨;林旁山下發展康養民宿。曾經為樹木停伐、林地更新而發愁的林區群眾,迎來了產業發展新機遇。
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秋日登高、冬聽松濤……位于草廟山北坡的紅山林場,自然優勢得天獨厚。林場投資改造老舊林地,在林下套種中藥材和茶樹。林場里的能人也都派上了大用場——擅長林下養殖的卜翠蘭、會養蜂釀蜜的俞建國、精通制茶的何祥山……都找到了施展拳腳的天地。林農養殖的土雞土鴨、自釀的蜂蜜、祥馬春茶葉,紛紛走進超市柜臺。春節、清明、“五一”等假期,草廟山井亭、馬塘、草西的林區民宿幾乎天天爆滿。
同樣感受到生活變化的,還有冶山鎮冶山村77歲的村民、當地有名的藥材種植能手李德斌。“從20世紀80年代分山到戶、到取消農林特產稅,再到林業合作社流轉林地,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甜蜜。隨著林區經濟發展,村里考駕照搞物流的后生多了,忙趕集賣山貨的老少爺們也多了。”2020年,李德斌流轉370畝山地種植核桃、黃桃和梨樹,并在林下套種了10多個品種的中藥材。果品加藥材,每年都有30多萬元的收益。
在汊澗鎮長山林區,統一造林、統一撫育、統一管護、統一采伐、統一經營,集中分紅的“五統一分”經營模式被林農們普遍認可。長山村集體將分散在林農手中的集體林地整合起來經營,形成了林木產業有序發展增值、林農固定分紅增收、村集體有錢辦事的新局面。
目前,全市林區面積較大的5個鎮村集體,收入超150萬元的有2個、超100萬元的有8個、超50萬元的有13個,全市林農戶均年增收5500元,解決林農就業崗位1100余個。“下一步,全市將進一步探索破解產業發展短板與瓶頸,不斷激發林業發展活力,讓生態家底越來越厚、致富路子越走越寬。”天長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