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產品包裝臺前,孟二虎仔細地把茶餅裝袋,貼上防偽標簽,這才抬起頭:“要是沒有漫山遍野的沙棘、黃芪,沒有茶廠,我真不知道生活該咋辦。”
61歲的孟二虎是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青磁窯鎮郝家灣村村民。家里的兩畝薄田僅夠口糧,因行動不便,外出務工也難覓機會。近年來,縣里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家門口的茶廠為他帶來了生活的轉機。
茶廠原料全部取自山間林地,包括沙棘葉、毛建草、黃芩、黃芪等。茶廠負責人楊文華介紹,廠里有3650畝種植基地,開發出沙棘茶、黃芪茶等10余個品種,有固定員工21人、季節工60多人,均為周邊村民。
沙棘和黃芪在晉北久負盛名。沿省內長城1號旅游公路從渾源縣駛向廣靈縣,山崖溝壑間野生沙棘叢生。在渾源縣的中國恒山黃芪博物館內,一株長4.2米、生長約120年的“芪王”無聲訴說著歲月的變遷。
青山常在,如何點綠成金?山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山西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林業大縣以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為重點培育支柱產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林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林業企業。目標到2025年,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700億元。
制度活水滋養萬千山林。山西省林草局啟動國有林場“百場帶千村”行動,要求全省227個國有林場各對接約5個行政村,開展結對共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集體林高質量發展。同步聯合20余個部門協同推進集體林改:與發展改革部門協作推廣16個以工代賑項目,吸納6000多名群眾務工增收;與工信部門合作,培育10戶創新型中小企業、8戶專精特新林業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新增林權抵押貸款25.17億元,林業貸款余額達73.74億元。
全省11個市、117個縣(區)均已簽發《關于加快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總林長令,實現深化集體林改總林長令市縣兩級全覆蓋。
大同市是鮮食杏、仁用杏、沙棘等林果,以及黃芪、松茸等藥材菌類的優生區。全市現有經濟林86.67萬畝,林下經濟發展利用林地約62.23萬畝,已開發出杏脯、沙棘汁、藥茶等系列暢銷產品。
長治市是黨參、連翹等傳統道地藥材主產區。全市林下可利用種植面積29.75萬畝、養殖面積22.4萬畝;林下中藥材種植約16.7萬畝、家畜家禽養殖規模約18.55萬頭(只),并由此帶動26家加工企業發展壯大。
“當生態優先成為發展的基點,再貧瘠的土地也能孕育希望。”山西省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武耀文表示,深化集體林改特別是“百場帶千村”行動實施以來,全省227個國有林場已與1084個村結對共建,帶動群眾10.5萬人,實現增收近2.92億元。
目前,全省重點林業加工企業達215家,涵蓋核桃加工企業98家、紅棗加工企業59家、仁用杏加工企業12家、沙棘加工企業46家。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647萬畝,年產值33億元;森林康養試點單位111家,2024年生態旅游接待游客4048萬人次,實現總收入26.78億元。
萬山滴翠,共富路寬。武耀文表示,山西將持續深化集體林改,因地制宜壯大林下經濟,探索拓展“森林+”多元模式,培育更多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特色品牌,讓莽莽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人民群眾手中實實在在的幸福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