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一體化與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安徽皖江地區應以“皖江迎客”服務模式為支點,撬動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戰略交匯的“黃金水道”,皖江地區坐擁安徽56%的等級景區、61.7%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及80%的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旅游收入占全省66%。然而,資源富集背后亦存隱憂:品牌辨識度不足、服務標準化缺失、業態創新滯后等問題制約其競爭力。在此背景下,“皖江迎客”服務模式應運而生,以皖江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學習借鑒皖江地區民間迎客風俗,從優化文旅接待服務流程、制定從業人員職業規范、推動區域文旅品牌協同發展等方面入手,將皖江地區民間迎客風俗系統化、規范化地融入現代文旅接待服務中,進而構建兼具地域辨識度和時代適應性的文旅服務系列模式,進而彰顯皖江地區風采,探索安徽從“資源大省”向“文旅強省”躍升的標桿路徑。
皖江地區“江水般綿長、山岳般穩厚”的待客智慧,是這一模式的精神內核。千百年積淀的迎客禮俗,從“炸罍子”的豪邁酒風到“吃三茶”的細膩禮數,從黃梅戲的婉轉唱腔到桐城燈會的璀璨煙火,無不彰顯著“以禮為軸”的文化基因。這些傳統民俗通過現代轉化,成為文旅服務的核心資產:餐飲禮儀升華為情感聯結的儀式,節慶活動通過角色扮演讓游客化身文化共情者,生活禮俗則借助鐵畫制作、詩會拓印等體驗項目,將鄉土情誼凝于指尖。文化不再是靜態展示,而是通過“場景化重構”與“數字化敘事”,形成“觀禮—習禮—傳禮”的體驗閉環,為服務模式注入靈魂。
“皖江迎客”服務模式的創新,體現在“文化賦能、技術驅動、全域協同”三位一體的架構中。服務流程上,構建“迎—展—送”全鏈條文化浸潤體系:景區入口以傳統茶禮串聯迎賓儀式,AR導覽解鎖詩詞背后的文化密碼;游覽中嵌入非遺工坊、虛實聯動的“皖江詩路”,讓游客在互動中感知歷史;送客環節則以定制手信、數字藏品為載體,將消費轉化為文化記憶。從業人員規范上,打造“皖江服務師”職業標準,通過定制化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并以動態考核機制確保服務品質與文化形象統一。品牌體系上,凝練“江潮為信,皖作東君”等超級IP,開發數字藏品、微劇本殺等衍生品,實現文化符號的輕量化傳播與深度轉化。
這一模式的落地,離不開政企協同與數智賦能的合力。政府層面,需構建“皖江文旅共同體”,通過跨區域協作平臺統一服務標準,統籌非遺保護與產業創新,聯合申報國家級文化品牌。企業層面,科技賦能是關鍵:運用LBS定位與區塊鏈技術打造“皖江禮遇”智慧系統,精準推送個性化服務;推動業態跨界融合,將傳統餐飲空間升級為國潮文創復合體,在交通動線嵌入非遺體驗,形成“旅游+”生態網絡。品牌營銷則需全域聯動,以“皖江詩路”沉浸式游行、電競文旅聯動等活動引爆傳播,借助UGC內容觸達年輕客群,同時建立數據驅動的迭代機制,持續優化服務體驗。
展望未來,“皖江迎客”服務模式不僅是文旅升級的實踐樣本,更是地域文化自信的彰顯。它通過將傳統禮俗轉化為現代服務動能,以“文化+科技+生態”的融合重塑皖江地區文旅品牌。隨著文旅產業不斷創新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持續深化,“皖江迎客”服務模式或將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典范,助力皖江地區文旅事業邁向新的高度,更為推動安徽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皖江之水奔流不息,迎客之禮歷久彌新,安徽文旅正以開放之姿,邀八方游客共赴一場山水與人文的千年之約。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