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在全省11個縣(市、區)實施林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近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林下種草1000畝,目前長勢良好,實施成效顯著,對云南省石漠化地區草資源利用有效銜接區域畜牧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示范作用。
硯山縣如何利用林下空間,實現森林和草原資源保護與利用有機統一,探索最大化發揮草資源利用價值?
科學謀劃,確保林下種草“種得好”。針對硯山縣維摩鄉和盤龍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不同的土地自然特性和氣候特點,硯山縣在系統調研、專家咨詢、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項目實施方案。選種方面按需定種,農戶需求什么種什么。在石漠化較嚴重的維摩鄉主要選種飼用木豆、菊苣,在養殖業相對集中的盤龍鄉選種營養價值高的巨菌草。選地方面以便利為主,在與當地群眾走訪交流的基礎上,確定按集中連片10畝以上核桃、花椒、桉樹和松樹等林下進行選地,既有效滿足群眾用草需求,又便于項目管理。同時,兼顧發揮草資源景觀功能,在維摩國家石漠化自然公園部分路緣進行種植,美化了道路也便于項目施工、管理和利用。
有效激勵,確保林下種草“管得好”。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硯山縣在咨詢草業專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土專家”作用,確保項目動員、種草技術、項目管理等方面少走彎路。通過發揮養殖大戶帶頭作用,提升群眾增收能力和致富信心。此外,硯山縣破除固有項目管理機制,按照“誰參與誰優先誰受益”的原則,與農戶共享種草成果,極大提升了農戶的主動性,獲得了群眾的支持和肯定,更確保了項目區的有效管護。據統計,全縣2個專業合作社,涉及221戶農戶參與了項目建設。
共種共用,確保林下種草“用得好”。硯山縣按照“政+社+民”的合作模式謀劃項目建設。項目由政府主導,專業合作社、農戶共同參與種植、管理和利用,充分調動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積極性。在資金方面,通過政府主要出資、專業合作社適當補助、農戶投工投勞的模式,解決了項目資金不足的同時,確保了項目施工快速、高效管理。在用草上,飼草優先保障參與農戶畜牧養殖所需,鮮草溢出部分由合作社通過合法渠道向市場銷售,產生收益優先用于項目后期維護,確保了項目的可持續性。
據初步估算,項目區內每年盛草期預計提供牧草鮮草超1萬噸,按市場價格每噸300元計算,可產生300多萬元的收益。項目的實施保障了當地畜牧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穩定的飼料來源,通過自種自用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同時,項目區林地群落結構得到完善,提升了林草綜合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為鄉村振興夯實了生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