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在全國率先出臺,為生態資源確權、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廈門市產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一落地,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即成交,成為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在閩西的崇山峻嶺之間,秉持“給我一座礦山,還您一座公園”的理念,礦山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綠化覆蓋率不斷提升……這些場景共同勾勒出福建在自然資源領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畫卷。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近年來,福建省以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等多元模式為支點,撬動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在山海之間書寫著“兩山”理念的實踐新篇,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贏。
從“生態美”到“百姓富”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也就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過程。
“近年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踐行‘兩山’理念,構建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生態美”到“百姓富”,福建的實踐并不是簡單的資源變現,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和產業升級等創新路徑,提供了福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綠色密碼”。
2021年4月,經自然資源部批復,南平市成為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設區市。該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要求,加快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在南平市掛牌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實踐基地,探索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有效路徑。
南平市通過“生態銀行”市場化運作、“水美經濟”新業態培育、林業碳匯產品交易等十大創新路徑,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的價值轉換體系。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在全國率先出臺,為生態資源確權、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法治保障。順昌縣“生態銀行”將分散的林地資源整合收儲,通過專業運營實現生態價值溢價,累計交易林業碳匯量23.45萬噸,帶動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光澤縣依托“水美經濟”通過生態資源評估將流域經營權轉化為融資工具,2025年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簽約220萬元,資金定向用于生態治理和村民共富。這種“生態信用”融資模式,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提供了金融創新范式。
2021年7月,廈門市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積極部署、先行先試、主動創新;同年9月12日,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順利成交,完成了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
三明市制定出臺《林票管理辦法》,探索以“合作經營、量化權益、市場交易、保底分紅”為主要內容的林票改革試點,激發林農活力,促進林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將樂縣發行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不僅實現了碳匯量的標準化計量,更創新了“碳中和﹢碳票”“生態司法﹢碳票”等應用場景。截至2024年,將樂縣累計開發林業碳票項目21個,碳匯交易金額達79萬元,吸引企業認購碳匯用于生態修復和大型活動碳中和。
為充分挖掘生態資源蘊含的經濟價值,為“生態家底”貼上“價格標簽”,連江縣探索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漁民”運作機制,構建“從資源到資產、從資產再到資本”的全鏈條式生態產品改革“連江模式”,形成了企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節支和集體收入增長的多方共贏格局。
福建省的實踐充分證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不僅是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進的有效途徑,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福建省探索形成的南平“森林生態銀行”“水美經濟”“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廈門市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三明市林權改革和碳匯交易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5個案例,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
重構生態產品“產權密碼”
作為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福建省以全國領先的66.8%森林覆蓋率為底色,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實現路徑。近年來,福建省通過深化林權類不動產登記改革和開展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讓“沉睡”的森林資源煥發經濟活力,為“兩山”轉化寫下生動注腳。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造就了其豐富的林業資源。全省林業用地面積1.39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6.08%,森林覆蓋率連續40余年居全國首位。然而,過去因林權登記不完善、歷史遺留問題復雜等原因,林農“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的困境長期存在。2016年4月,福建將林權登記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范疇,開啟了一場以確權賦能為核心的改革實踐。
規范登記工作是改革的基礎。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以來,原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局就做好林權登記與不動產統一登記銜接、進一步做好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工作等聯合印發文件,指導各地規范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工作依法依規開展,并按照“人隨事走、檔隨權轉”原則,劃轉近200名林權登記專業人員,完成全省林權檔案移交與數據整合,35個縣(市、區)實現存量數據圖件、屬性、檔案信息一致。三明市還將原林權登記34萬宗存量數據逐宗落圖,讓檔案更加數字化。
2022年年初,福建廳印制全國首部《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實務手冊》,簡化登記程序,有力指導了林權登記工作的開展,在推進福建自然資源系統不動產登記工作人員統一規范登記行為、熟悉掌握政策法規、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上,起到了推動作用。
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歷時長、覆蓋面廣、矛盾積累多。面對各類歷史遺留問題,福建各地結合實際,研究處置方案,將集中化解和逐宗化解相結合。其中,三明、南平試點打出了分類處置“組合拳”,通過數據校準、權屬核查、程序補正等方式,共化解11.38萬宗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率達60.66%。
不僅如此,福建還打造了“互聯網﹢不動產”云平臺,林農足不出戶即可網上申辦業務、查詢登記進度,讓林權登記從“跑斷腿”變為“指尖辦”。同時,多地推出“掌上辦證”,并將林權登記業務受理、林權地籍調查等業務,逐步前移到鄉(鎮)自然資源所,讓群眾少跑路。三明市沙縣區、南平市建陽區等地在各鄉(鎮)自然資源所設立不動產登記分中心,開設收件窗口,林農在當地鄉(鎮)即可申請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各鄉(鎮)銀行網點也設置了抵押登記便民服務點,為當地林農提供林權抵押登記“一站式”服務。南平創新“影像判讀﹢實地勘驗”地籍調查模式,地籍調查人員和指界人無需到達界址點位置,只需在山腳下完成坐標信息采集,效率大幅提升。
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林權類不動產登記累計辦結24.4萬宗,涉及面積3016.1萬畝,抵押貸款金額突破856億元。
為了讓“沉睡”的森林資源活起來,福建還想出了哪些妙招?開展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就是一項有力舉措。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森林食品、林下經濟,不斷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當年11月,福建廳會同省林業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福建監管局印發《關于規范開展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促進林權價值增值的通知》,明確了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的適用情形、權利類型等內容,為林權流轉和抵押融資提供了法律保障。
“林下經濟經營者大多靠租賃經營,容易出現產權不明晰的情況,導致融資難、權益保障弱。”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三權分置”改革,明晰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林農可通過流轉、入股等方式盤活林地,林地可通過規范登記實現經營權流轉。三明、龍巖等地推出“林下經濟貸”,林下經濟經營權權利人只需通過手機銀行線上提交授信申請材料,并在農商銀行完成林下經營權證價值評估、授信審批、權證抵押登記等手續后,即可輕松獲得專項資金支持,有效破解了長期以來“有林難抵押、有綠難變現”的困境。
近年來,龍巖市新羅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出林下經濟全類型不動產登記制度,推動“資源變資產”,激發林業經營主體活力,有力促進林權價值增值增效。2024年,該區通過全流程網辦的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共89件,全流程網辦率100%。如今,全區林下經濟惠及林農、林企近2.5萬戶,帶動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旅游、康養等生態產業協同發展,通過“全類型登記”實踐,激活林下經濟經營面積近200萬畝,年產值突破35億元,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超百家。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成功辦理226宗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有效保障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化解了經營者的融資難題,成功擴大了林下經濟產業規模,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繪就“兩山”新畫卷
八閩大地,山海交響。在龍巖市永定區礦山修復現場,曾經裸露的邊坡上,新植的杜鵑與爬山虎沿著生態網格攀爬,與遠處的綠色礦山交相輝映。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正以生態修復為筆,在山水之間書寫“兩山”理念的實踐答卷,讓生態高顏值與發展高質量同頻共振。
政策春風催生實踐新景。2024年,國家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福建隨即以“生態優先、制度先行”的氣魄接續發力,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縣(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切實加強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出臺《福建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將綠色標準嵌入采礦權出讓合同,要求新建礦山必須在投產后1~2年內達到省級綠色礦山標準。這不僅是對生態承諾的具體實踐,更是構建起了全周期、可追溯的綠色發展閉環。
當制度設計的齒輪精準咬合,閩地礦山煥新工程開始迸發澎湃動能。
早春時節,踏入龍巖高嶺土股份有限公司礦山2號排土場,千株櫻花樹含苞待放,員工們三五成群,漫步于山間新修的棧道,體驗著別具一格的生態魅力。“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致力于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龍巖高嶺土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公司秉持“給我一座礦山,還您一座公園”的理念,積極推動生態復綠工程,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工作,在排土場大力實施景觀提升工程,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綠化覆蓋率在可綠化面積中達到了100%,讓礦山與人和諧共生。
這只是福建綠色礦山建設的一個縮影。針對長期以來礦山開發帶來的生態挑戰,福建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破解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的關鍵抓手,建立“成熟一批、申報一批、遴選一批”的常態化機制。2024年,全省新增9家省級綠色礦山,總數達43家,華潤水泥、三明南方水泥等企業通過推廣地下礦山充填開采、智能爆破等技術,不僅讓礦容礦貌煥然一新,更帶動礦業產值提升25%。同年,古田天寶礦業有限公司西朝鉬礦生態修復案例入選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三明市,福建富強石材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后,通過石粉廢水循環利用技術年減少污染排放30萬噸,衍生的建筑骨料年產值達5000萬元。
沿海地區則演繹著“藍色經濟”的生態奇跡。廈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高水平生態修復助推高質量發展,生動詮釋了人海和諧的生態理念,拓寬了“兩山”轉化通道,有力證明了“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內,種植紅樹林約85公頃,主要品種秋茄、桐花樹、白骨壤等在潮間帶茁壯成長,曾經的灘涂荒灘變為“城市綠肺”,成為網紅打卡點和廈門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50萬人。在全省18個中央支持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中,9個已成功驗收,修復濱海濕地4.1萬畝、岸線73千米,泉州晉江“藍色海灣”項目在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中國—東盟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研討會上向全球推廣,成為“陸海統籌”的典范。
這些修復后的生態空間,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催生了森林康養、濕地旅游、碳匯交易等新業態,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福建自然資源領域的“兩山”轉化實踐已從局部探索走向系統集成,一個個創新實踐不僅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更在深層次上回答了“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時代命題。“這場關于生態產品價值的創造性轉化,終將在閩山閩水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生態文明之花。”福建廳相關負責人說。(福建省自然資源廳)